(二)组织如何为业务赋能

想了解组织如何为业务赋能,就需要了解什么是组织化赋能。

组织化赋能就是把能力建立在组织之上。如果一家企业的能力建立在组织之上,就很容易为业务赋能,尤其是在企业开拓新业务的时候。

很多企业的能力没有建立在组织之上,而是加载在个人身上,比如个人拥有客户资源,个人的客户资源没有共享在公司的平台上,资源没有组织化,而是游离在个人或利益小群体之间。

一家能力和资源没有组织化的企业很难给新业务赋能。

阿里巴巴建立中台、后台,才完成了能力和资源的组织化。华为建立十大管理平台,这也是企业能力组织化的大工程。拥有组织化能力体系,阿里人、华为人做新业务就比没完成组织化的企业容易得多,组织丰富的能力和资源在同一个大平台上不断沉淀、积累,雄厚的组织化能力不断进化、提升,这些能力很容易叠加到新业务上。

组织化程度高的企业新业务做起来相对容易,因为组织赋予企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组织化程度低的企业新业务做起来很困难,如同一支正发起进攻的队伍却呼唤不到炮火的支援。

搞定客户是一项重要的组织能力,阿里巴巴把客户资源组织化,中台掌握所有客户信息,前端开展新业务时可以调用中台的客户信息,通过分析特定客户群的需求开发新产品。阿里巴巴的能力分享做得更彻底,它建立了著名的组织模式——强后台、大中台、小前台,前台的业务部门包括淘宝、天猫、聚划算、口碑、阿里妈妈、菜鸟等,这些业务的背后是强大的能力中台。阿里巴巴早期是从老业务里提取出中台体系,比如用户中心,所有阿里巴巴客户结构化的信息都放在用户中心,商品中心也是一个共享资源中心,天猫和淘宝等销售前端共用商品中心。

我们再来看一下阿里巴巴的交易结构和交易评价,比如店铺搜索、整体数据和营销推广等,这些能力和资源都沉淀在业务中台。如果天猫平台想做新业务,就能从业务中台调出聚划算、口碑等业务前端的资源。如此,在信息赋能和组织化能力加持下,各业务单元创新的难度大为降低,新业务成功更有保障。

案例:

华为的十大管理平台是中国企业组织化成果的标杆

华为的十大管理平台包括技术研发平台、中间试验平台、产品制造平台、全球采购平台、市场营销平台、人力资源平台、财务融资平台、行政服务平台、知识管理平台、公共数据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分别嵌入高绩效文化、战略方向、客户化组织、流程化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工具、衡量方法、求助体系和激励约束。这个严整有序的体系既是华为内部的多元化大生态,又是一个自运转的价值传递、价值创造的组织闭环。华为从2004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十大管理平台,到2011年,在这个体系里,上层是公共平台,下层是3个事业群,每个BG都共享这些能力平台。

在这个能力和资源充分组织化的体系里,当各个事业部的客户有了新需求,业务团队就能从客户需求出发,定义新的产品和服务。在十大平台共享的组织化能力支持下,新业务团队不需要什么能力都具备,什么资源都拥有,如果需要研发、人力资源等部门提供支持,可以调动平台的对口资源。

 

组织化程度低的企业开展业务对个体依赖性很强。比如在一些医药企业,一位优秀的销售人员能够独当一面,协调好某个地区的医院、院长、医生、药房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如果企业要开发新业务,就必须把这个拥有核心资源的销售人员调配到新的岗位上,但是这样做会使老业务停滞不前。因此,能力和资源没有组织化的企业很难做到既维护好老业务,又有余力不断开拓新业务。

当企业开展一项新业务时,如果项目团队需要不断弥补不足之处,项目就会进展缓慢。

企业开发一个新产品,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制造,从供应链到销售端,项目团队不可能自己完成所有环节,因为很多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很多资源需要耗费精力去获取。在储备了组织化资源和能力的企业,新业务团队面临的障碍大大降低,它可以借助很多平台的能力,自己只需要集中力量单点突破,新业务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

企业需要深入建设组织能力。一些企业存在着一种“游击习性”,做业务是机会主义导向,核心业务对企业的所谓能人、牛人特别依赖。要克服这种机会主义的习性,在组织能力建设上舍得花时间,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才能真正建设好组织化工程。

即便在华为、阿里巴巴、美的这样的大型企业,人才也在不断流失,大家可以看到人才市场上有很多来自这几个企业的各类职业经理人,但这些企业依然人才济济。为什么这些企业还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没有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这是因为当企业组织能力很强的时候,可以为人才提供宽广的平台,让人才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借助这个平台,人才更容易得到成长,也更加容易成功。在能力和资源充分组织化的环境里,职场人在早期不需要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把自己打磨成一个“完人”,他只需要在自己擅长的环节上展示特有的能力,跟自己的组织角色做好匹配就可以了。

如何打造组织能力?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有一门课程叫作《企业的二次创业》,里面专门讲述这个问题。企业创立初期,企业创始人往往凭借个人能力抓住机会,通过风险投资,带领创业团队不断奋斗,使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但企业初创时期的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够和企业一起成长,企业创始人和其带领的团队也不一定能够持续保持旺盛的创业激情。

正因如此,企业必须经历组织化的阶段,完成它的二次创业。很多优秀企业都经历了这个阶段。

华为从1995年开始,历时10年,从机会导向走上了组织化的道路。在这期间,华为管理者制定了《华为基本法》,统一干部的思想,通过对人力资源系统进行改造完成了管理团队的职业化进程。华为对业务流程进行大规模的整合,通过一系列变革,完成了组织能力建设的二次创业。

在几个大的历史阶段,美的可以说是一个和华为同步成长、蜕变的企业。有意思的是华为早期做2B,在业界名气比较大,美的做2C业务,但是很低调。美的从1996年开始变革,历时10年,几乎与华为同时期完成了二次创业的系列变革。1995年美的的销售额为26亿元,1996年萎缩到20亿元,停止增长,美的于当年进行事业部改造,搭建了控制体系、人力资源体系、营销体系、研发和生产体系,花费10年时间完成了管理体系的组织化进程。

自从2018年企业上市以来,小米的动作也特别大,第一轮变革就是调整干部队伍,对很多业务部门进行调整,将一些担任中层管理者的年轻人提拔为业务负责人,成立组织部、参谋部,这都是在完成二次创业的过程。过去小米强调速度和效率,现在小米力争使组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雷军率先做出表率,说自己也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进行角色转型。

蜕变虽然是痛苦的,但是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完成组织能力的升级,企业成长才能获得新的动能。

如果一家企业的组织能力强,企业就会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能够长出各种植物,而一家企业如果缺乏组织能力,就像一片荒漠,除了仙人掌,别的植物很难生存,企业开发不了新的业务,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经营之道是老业务的资源和能力完成组织化,具备为新业务进行组织化赋能的能力,唯有如此,企业才具备“造血”能力,才能持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