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竞争并购:吞下竞争对手

商业的核心是竞争,而竞争的手段五花八门。在诸多手段中,最终极的就是竞争并购。

所谓竞争并购,即以控制竞争对手为目标的股权收购。它的目的是解决商业竞争,表现形式是收购全部或部分股权,完成的标志是实现对竞争对手董事会的控制。

为什么说它是商业竞争的终极手段呢?

因为其他的手段都只是削弱、打击对手,而竞争并购则是直接消灭对手。

竞争并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可以一次性解决问题,一旦完成,与对手的竞争问题将彻底解决;其次,它可以在解决竞争的同时壮大自己;再次,它可以使企业更快成长,因为可以获得竞争对手多年努力的成果,不需要自己再从头积累;最后,它可以增加利润。并购之前,大打价格战,谁都吃不饱。并购之后,价格上升,利润有了保障,天天大口吃肉。

有一种黑白棋,被吃掉的子,并不从棋盘拿掉,而是转化成对方的子。这种棋,敌我之势,可在顷刻之间发生逆转。因为每胜负一子,得失都会翻倍。

竞争并购,有点像这种黑白棋。

当然,竞争并购也是有风险的,必须提前防范。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整合失败、负债危机、商誉过高、反垄断调查。

竞争并购时,时机的选择很重要。选择得好,风险小、收益大;选择得不好,不但价格贵,而且风险很高。如果时间允许,最好等待以下时机:

(1)行业低迷,标的公司业绩不佳时期。

(2)宏观调控下,标的公司股东资金链紧张,需要转让套现时。

(3)基于对未来的判断,某一业务即将爆发亟待快速进入时。

竞争并购,可以发生在行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一般来说,行业越早期,发生的概率越小,行业越后期,发生的概率越大。快到行业终局时,一般会发生主要玩家之间的并购。这一特征在互联网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滴滴并购快的、58并购赶集网、优酷并购土豆等。

案例1:白衣继峰

继峰股份,宁波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产品涵盖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领域。产品包括汽车座椅头枕总成、中间扶手总成、门扶手总成及头枕支杆4大系列。

经过多年发展,继峰股份在国内市场已逐步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国外市场,却面临强力竞争。其中,主要竞争对手之一是德国Grammer(格拉默)公司。

格拉默公司主营业务为头枕、扶手、中控和商用车座椅总成,在座舱系统领域布局完善,商用车座椅在欧洲市场份额超90%,拥有成熟的生产工艺流程,并且产品研发系统非常专业,是全球领先的汽车座椅内饰细分行业供应商。它在全球18个国家设立了30个控股子公司,中国境内亦有布局。

继峰股份与格拉默在多个细分领域均有竞争,继峰头枕在中国市占率第一、欧洲市占率第三,格拉默头枕在欧洲市占率第一,中国市占率第三。

面对格拉默这个竞争对手,常规的市场竞争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常规竞争是持久战、消耗战,最终鹿死谁手,谁都无法预料。

对于继峰股份来说,如果能有机会,对格拉默发动一场歼灭战,彻底解决问题是最好的。

2017年,机会来了。

格拉默有一个大客户是大众汽车,大众汽车有两个供应商叫CarTrim及ES Automobilguss,这两家公司同属Hastor家族。

2016年,由于上述两个供应商断供,导致大众汽车停产,大众汽车打算换掉它们,并专门成立一个部门研究此事。之后,Hastor家族与大众汽车的纠纷公开化。

在这种情况下,Hastor家族开始买入格拉默的股份,并一路增持至20%左右,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Hastor不是普通的投资者,其与大众存在纷争,而格拉默三分之一的订单来自大众。

2016年底,Hastor家族要求格拉默替换现有监事会及管理层,此举遭到了格拉默管理层的集体抵制。

尽管Hastor家族未能得逞,但是格拉默管理层担心,如果Hastor家族继续增持股份,他们可能将无力阻止其替换管理层的动议。所以,他们亟须一位白衣骑士。

继峰股份的机会来了。

第一步,认购可转债。

2017年2月,在格拉默管理层的大力支持下,继峰股份与格拉默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同时,继峰股份相关公司认购格拉默强制性可转换债券,转股后占格拉默9.2%的股份。此举使继峰股份成为格拉默重要股东,并稀释了Hastor家族的股份,Hastor家族还无力阻止。

第二步,二级市场收购。

继峰股份相关公司开始从二级市场购买格拉默股份,并一路增持。至2017年10月,继峰股份相关公司已累计持有达格拉默25.56%的股份,超越Hastor家族,成为格拉默第一大股东。

第三步,要约收购。

2018年5月,继峰股份子公司要约收购格拉默,要约收购价较前一日停牌价溢价19%。9月,要约收购完成,交割后继峰股份相关公司合计持有格拉默84.23%的股份。

之后,Hastor家族将自己的股份也悉数卖给了继峰股份。

至此,继峰股份完全掌控格拉默,国外最大的竞争对手变成了自家人。

案例2:曹操起家

曹操也曾玩过竞争并购,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曹操初期,兵力很少。他的第一桶金来自兖州之战,对手是黄巾军。

战前,曹操只有千余人。《三国志》记载:“太祖将步骑千余人,行视战地,卒抵贼营,战不利,死者数百人,引还。”

而对手呢,号称百万。《三国志》记载:“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

当时,黄巾军进入兖州,杀了地方官。当地官吏去东郡找到曹操,迎他做了兖州牧(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

之后,曹操以少胜多,战胜黄巾军,并收降了三十多万兵力(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这一战,曹操有三大收获:

1.兖州牧

三国乱世,汉失其鹿,群雄都想抢块肉吃。这就要凭实力说话。最直接的实力当然是军事,但军事的背后是经济。经济实力从哪里来?主要是从税收来。所以,占据一处足够大的地盘极为重要。曹操原本只是东郡太守,地方太小。黄巾军进入兖州,杀了地方官,兖州没了主人,曹操因此领了兖州牧,地盘扩大了许多。

2.三十万兵力

曹操原本只有几千人,想争霸天下谈何容易,现在一下子收编了三十万人。董卓造逆,群雄并起,手里有兵才是硬道理。

3.百余万人口

兖州地处中原腹地,由于战乱,人口锐减,各方面都遭到重大破坏。青州军的家属,男女老少几十万人,可以大大充实兖州缺失的人口。在古代,没有工业,没有金融,更没有互联网,发展经济主要靠农业。所以,人口是最直接的生产力,有人才能种地,才能有粮食。粮食既是民生之根本,也是军事行动的前提。

清朝学者何焯校订史书《三国志》,读到此处,也不由感慨:“魏武之强,由此而始。”

曹操这局棋,下得很绝。他没有选择消灭对手,而是化敌为己,将敌我之势进行了转化。

如果曹操选择杀敌,灭了这支黄巾军,就不会有后来的青州兵。况且,以他的兵力,也不一定能灭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