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让企业少走弯路

当初第一次出版《问道策划》时,之所以命名为“问道策划”,就是通过我的市场商业实践总结出一些策划的法则和方法,让营销人和企业少走弯路。

出版第一本《问道策划》之后,很多读者朋友私信我,感觉受益非浅,评价接地气、实战性强,非常使用,符合市场的操作。

出版社也一直催我写第二部《问道策划》,一直没有时间思考沉淀。在这两三年特殊的新冠疫情期间,对中国商业发展感受更加深刻,复盘自己策划的案例,洞察国内商业案例,看到背后的商业本质,完成了这个著作。

我在很多培训场合说过,我的书和我讲过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都是相互辩证的关系。我从业品牌咨询策划近20年,从未改变自己选择的策划行业,所写的观点和方法,都是自己经历的感受,目的就是“让企业少走弯路”。

中国市场发展迅速,市场状况瞬息万变,很多时候不能用西方的惯用思维和国内传统的方法来操作中国市场。无论是互联网带动的线上商城、线上支付,还是互联网掀起的线下新零售,乃至互联网促成的新营销等等,都是没有可复制的模式,展现了中国商业特色。

在中国,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让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方法很多时候行不通,这就要从中国市场背后的发展看待商业真相。

在中国市场,我看到过很多企业老板仗着自己有“钱”,在开发产品和运作市场时,非常任性,导致失败,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回过头来,再从零开始,结果是机会已经不会再来,缺乏专业思维,缺失战略和战术,并且一味的崇拜所谓的“高大上”调性,最终葬送了发展的机遇。

尤其在快消品领域,产品的更新迭代比较快,成功与失败的几率都很高,这也是快消品的魅力所在。

从事快消品,我曾经提出过三个“独力”原则,一是独特的产品力,首先要求产品要独特,只有产品有特色,成功的几率要大大提高。二是独特的产品品牌名称,好名字是成功的一半,产品名字是吸引消费者感兴趣的一个诱饵。三是独特的产品包装,从图案设计、外观形状、包装材质等要与众不同,包装提升产品价值。做到这三力,产品上市后会主动说话,让消费者主动来关注你,产生初次购买的欲望。

很多企业在投入大量的广告、人力后,产品依然不动销,经销商压力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只好降价,导致品牌力丧失,只能靠价格战来临时维系生存,最后有可能倒闭。

这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投入大,产出小,最后埋怨市场环境差、销售团队差等。其实是走了弯路,不是投入有问题,而是在产品开发、广告定位推广时出了问题,没有看透消费者内心,没有做对产品,做的是错位的工作。

找准定位,找好方法,不走弯路。

从产品开发的源头策划,找到正确的1,然后再逐步的画后面的0。

例如红牛的抗疲劳、王老吉的防上火、OPPO的年轻人手机、元气森林的0糖0卡等,成功的共性是产品目标人群明确、产品功效明确、产品广告定位明确,最后是不断的投入广告和渠道资源,逐步画0,累积了品牌的成功。

定位不对,做啥白费。

因此,企业不走弯路的前提是定位要非常明确。也就是到哪里去,接着是怎么去,学会问自己三个问题“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只要弄清楚这三个问题,你就少走了很多弯路。很多情况下,产品失败是不知道去哪里,定位不清楚。

此次撰写《看透营销本质》,我从案例分析、观点解读的角度去分析背后的中国商业思维,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抛开一些套路的东西,让大家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便于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也是我在不断进步学习的路上时刻提醒自己的座右铭,我衷心的希望《看透营销本质》能给大家带来抛砖引玉的帮助,不管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观点对你有触动,也是值得分享。

最后感谢一直鼓励支持我的恩师老大哥李方毅,是他教会了我在专业道路上的学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感谢我曾经的老东家上海梅高咨询,让我升级自己,开拓眼界和思维;感谢叶茂中老师,给了自己专业上的指导和启发,让我有了更高的学习和追求;感恩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批评和鼓励,都让我不断反省、前进,希望大家继续关注《看透营销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