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信息屏蔽之害:汉武帝“巫蛊之祸”的启示

历史上有很多路线错误、政治错误,细究起来,往往是信息屏蔽造成的选择失误。

汉武帝时有一场影响到王朝命运的动乱,这就是有名的“巫蛊之祸”。耄耋之年的汉武帝,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要害他。人老了难免多病,江湖骗子江充趁机上奏说皇帝的病症是巫蛊作祟,于是,武帝任命江充查处。所谓巫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迷信,即把加害对象刻制为木头小人,贴上姓名生辰,以针刺咒语等方式害他。《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就对王熙凤和贾宝玉干过这种勾当。当年的汉武帝,一听到有巫蛊,要先发制人,让江充放手查办。江充利用皇帝的信任,借汉武帝去甘泉宫避暑的时机,对与自己有隙的太子刘据痛下杀手,诬陷长安城中的太子宫内有巫蛊。刘据被逼不过,杀了江充,一场大祸由此开端。

甘泉宫在长安城三百里外,音讯不通。此前皇后与太子多次派人到甘泉宫请安,没有回音。年老多病的汉武帝是否健在,在太子看来都成问题。于是,他矫皇后诏起兵自保。而乱中逃亡到甘泉宫的御史章赣,向武帝报告了太子造反的信息。武帝是经过大阵仗的,对太子也算了解,所以,他初步断定太子不敢造反,就派人到长安去查看情况。哪知派的这个人胆小,没到长安就跑回甘泉宫,说太子是真造反。于是汉武帝调兵遣将,平定太子的反叛,坐镇长安城西侧的建章宫指挥,刘据哪里是汉武帝的对手,不但自己断送了性命,而且连累长安城血流成河。事情过去后,汉武帝才发现不对劲。于是,他又处死了一批查处巫蛊有功的官员,并建了一座思子宫,修了“归来望思”之台,但是,此时后悔已经晚矣。

历代史书,往往把这场惨祸归结于汉武帝晚年昏庸,谴责江充的奸佞。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武帝的昏庸是怎样造成的?江充的奸佞是怎样得逞的?显然,武帝的智力并不低下,从巫蛊之祸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武帝不但没有得老年痴呆,而且十分清醒,既不昏也不庸。所以,造成灾难的原因,既不像晋惠帝那样是统治者的智力问题,也不像秦始皇那样是体制性的箝口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实际很简单,即信息屏蔽。

决策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方向和质量。中国古代的君主体制,会造成信息按照皇帝的偏好自动筛选。巫蛊一事本来子虚乌有,但因为汉武帝对自身健康的关切,对权力斗争的警惕,使江充的谗言能够投其所好。远离都城的休养,汉武帝对太子与卫皇后的厌倦,造成了音讯不通的状态。皇帝未必不相信卫皇后,但皇后的请安得不到回复肯定引起她的恐惧;太子未必不想给父亲通报情况,但权力的阻隔增大了空间的距离;大臣未必不了解真相,但亲疏之分导致他们不敢随意进言。正如壶关三老给汉武帝的上书所说,种种原因造成了“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的窘境,悲剧就难以避免。

现代的管理者。尽管在许多方面有了优于古代的条件,但是,由于权力阻隔和个人偏好,信息屏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例如,对于下面的某些弊端,我们往往会断定“上面肯定知道”,但事实却是上面真不知道。再如,有一个很有造诣的学者,在学界有极好的声望,但是,他一辈子有个字始终读错(把“内讧”读成“内杠”)。人人都知道他读错,但没有一个人提醒他,他自己也觉察不到错误,更想不到去查一查,于是一错到底。

巫蛊之祸说明,很多时候,昏庸不一定是智力问题,更不是判断力问题,而是信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