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释

犹张弓也:通行本作“其犹张弓欤”,虽是个问句,但意思是肯定的。据帛书甲乙本改为肯定句式。老子以拉弓射箭为譬喻,解释高、下、有余、不足等错误动作都无法射中,以此说明“天之道”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老子对射箭的认识并非观察,当是老子少年学习的感悟。春秋时代的贵族子弟,需要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的初级教育(小学,7岁—15岁),后期要接受行(宾礼、军礼等)、德(宽、仁、和、谦等)、法(法令制度)、史(历代执政得失)、诗(文、言,即辞令与写作)等更高级的教育,也就是为官行政的技能。太子的教育就更高级,有专门的太师(即全国最有学问且年长德昭的人)负责。

古代中国有很多少年天子,13岁的郑庄公(寤生)、晋悼公(孙周),早慧的贵族,如后世的王弼,都是与古代成熟的贵族教育分不开的。老聃作为冉系贵族后裔,能被选入担任周守藏室之史,不难想见,必然是与老聃早年接受教育时显露了偏重文学(与偏重武士)方面的特别才能。

另外,现在谈古代教育都溯源到孔子,这是错误的。孔丘只是春秋时期官学流入私学的代表人物,并不是最早从事私学教育的人,他同乡的展禽(柳下惠)在家开办私学比孔丘早100多年。西周、春秋时代的官学,才是当时教育的主流。谈中国古代教育,把孔丘的教育内容作为中国教育的起源,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有余:过多。

不足:欠缺。

补:补充、填补。

奉:伺奉、贡献。

人之道:通行本作“人之道则不然”,增加了“则不然”三字,突出人之道与天之道的不同,是个情绪用词。据帛书本删此三字,以体现原文陈述客观事实的意思。

为而弗有:通行本作“为而不恃”,据帛书本改。弗有,不去拥有、占有;不恃,不当做资本、靠山(凭恃)。

成功而弗居也:通行本做“功成而不处”,据帛书本改。弗居,不居功;不处,不躺在功劳上。

若此其不欲见贤也:通行本作“其不欲见贤”。帛书本多“若此”,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更清晰。其,指圣人。见贤,让大家看到多有钱。贤,甲骨文从“臣”(眼睛向下看,恭顺之意)、“又”(即手,有力、能干),意思是听话能干的人,后下面加“贝”,贤又有了表示财多的意思。《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可知,贤字之意,是才多财多,也就是文采好、财富也多。但即使如此,老子依然认为这种贤是不应该“欲”(追求、渴望),也不应炫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