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动执行:制订清晰的招聘计划

《礼记·中庸》中有句古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在执行层面,当我们对市场情况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就能够比较内部和外部信息,进行信息核实,不同部门之间就能够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要招聘的人的具体标准,以及最后执行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提前做一个预判。

一旦对招聘流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出提前预判,就能在招聘步骤中避免很多不到位的问题。

理性地招聘计划进行布局,确定是通过猎头来招聘,还是内部HR就可以解决。正因为我们对人才市场非常了解,用人部门可以通过在HR沟通之后直接跟人选沟通,来解决核心岗位的招聘问题,这些都是基于我们对市场有充分清晰的认知。因此,当你对人才情况和人才地图做了详细的摸排之后,做出来的计划就更加贴合现实。

(1)确定计划

有了人才地图,就相当于知道我们的目的地在哪里,接下来就要解决怎么去的问题。究竟是搭公交车、地铁、飞机还是自己开车,抑或者走过去。至于招聘,是自己直接联系目标人选,还是制订一个较为庞大的计划执行下去,都由要去的路程有多远来决定。

(2)执行计划

很多企业会有一个大概的招聘计划,大概多长时间希望核心人员到岗。如果没有对人才市场的清晰认知,招聘计划的执行就无法切合实际。甚至有些招聘,当你问用人部门希望什么时候到岗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是“越快越好”。如同天黑走夜路,总会遇到坑坑洼洼的路,于是原定的计划一再推后。

如果有人才地图作为指引,就能大体清晰地了解企业招聘到岗人选的方向,就能预测可能需要的步骤和时间,并且能够给用人部门较为合理的预期,最终起到配合企业战略推进的作用。

#案例#

某AI公司计划招聘一个图像算法团队,来支持企业算法落地的工作。在没有人才地图项目之前,老板给定的招聘标准如下:硕士学历,3年同等图像算法工作经验,有智能终端项目经验者优先,并且列举了十个目标公司。因为其他属于初创团队,HR先自己招聘。招聘了很长一段时间,人选的到面率和入职率特别低。HR不仅要承担招聘工作,还有大量的其他工作,于是把职位给猎头招聘。猎头也招聘了一段时间,推荐了不少人选,发现到面率提高了,但入职率依旧很低。

十个同行业目标公司算法人才倒是面试了一些,给一些人发了offer,但这些人最终没有入职。对目标公司部分人才情况也有了一些了解,却无法找到招聘成功率那么低的原因。于是,企业的招聘还在继续着。慢慢地,猎头公司感觉成功率偏低,不再继续推荐人才。后来,企业老板觉得算法团队需要博士做预研,猎头公司推荐的人就更少了。HR只能持续地开发新的猎头供应商。

如果做了人才地图,对同行业算法团队人才情况有充分的认知,就会知道算法人选往往会面试很多企业,并且拿好几个offer对比。他们不仅挑平台,还比较薪资。当遇到合适的人就愿意开出相对有吸引力的薪酬来吸引人选。正因为对市场情况不了解,企业才会拍脑袋做招聘,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招聘计划,更谈不上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