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医药企业在现有领域发展遭遇瓶颈时,往往会把目光投向高回报的创新药领域,期望能转型成为创新型企业。这类企业一般涉足新药研发时间较晚,研发实力薄弱,寄希望科研大咖能帮助企业迅速转型,因此高薪聘用了很多科学家。但有的科学家缺乏企业家思维,个人研发能力强却少有产业化的经验,研发立项全凭兴趣,上了很多新项目,引了不切实际的技术,企业砸了不少钱,新产品上市却遥遥无期。
我们服务过的国内某抗生素企业,这几年受到“限抗”政策影响被迫转型,启动了创新研发战略。百万年薪聘请了行业知名科学家作为公司首席科学家,同时引进百余名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领军人才,组建了庞大研发团队。在创新小分子和生物药领域立了几百个新项目,每年研发投入超过6亿元,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新产品上市。这种投法有点赌博的味道了,把企业的命压在不可预测的项目上,这个赌注有点大。企业现在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不继续投前功尽弃,接着投,结果遥遥无期。还有一家企业看中单抗领域,想借助单抗产品转型成为生物制药企业,高薪聘请了多名海归科学家,布局了很多单抗项目,十多年也没有一个产品出来。这些企业转型过程都过度依赖科学家,新药研发布局过多,投入过大,对企业主营业务和现金流产生很大影响。
我认为对于自身研发基础薄弱的企业而言,不应走恒瑞、齐鲁等传统研发老路,老路难走。可惜的是,仍有众多企业还在重资产布局研发项目和团队,企业受制于研发投入而无法自拔。我们一再推崇新的研发路径是轻资产的发展模式,以研发管理为轴心,研发尽可能外包,前期通过项目转化实现自我供血,后期通过研发项目产业化,实现对外输血,最终将研发中心由成本中心变为盈利中心,这才是创新研发战略转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