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Intelligent M&A:Navigating th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inefield《如何避免并购陷阱》

西谚有曰:“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往往比美德中还要多。”百年多来的并购实践显示,较高失败率的根本原因是后来者常常重蹈覆辙,没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来自英国伦敦卡斯商学院的斯科特·莫勒和克里斯·布雷迪撰写的《如何避免并购陷阱》一书,旨在为广大奋斗在一线的并购从业者们以及即将要踏上并购征程的商学院、法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一些灵感以帮助他们征服职业道路上的错误。

在本书作者看来,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董事会、CEO及高级管理层等就并购具体问题产生的分歧难以调和;决策者因为个人原因牺牲公司利益;交易后的整合失败;以及只是为了交易而交易从而忽略了行业周期和交易环境等。而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理论与案例结合紧密,揭开交易失败的面纱,将理论作线,案例作针,一针一线,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为交易“量体裁衣”,为的就是在让读者下一次“做衣衫”时可以避免错误,不要重蹈覆辙。

作者认为有些交易失败的原因是戏剧性的。何为“戏剧性”?就是当时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源、交易结构、股民预期等都是被看好,但结果却出乎意料。被誉为“美国并购史上最大的灾难”的“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案,就是这种“巧合”的最好例证。

这项并购在当时被称为是“革命性的”,人们期待着对其的措辞变为“多么具有远见卓识的交易”。但事情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发展,两家公司在合并之初就矛盾重重,企业文化的不兼容,则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互不尊重的双方员工,未达预期的协同效应,导致这次并购矛盾重重。

此外,美国在线老旧的原有业务模式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在合并后的几个月内,网络泡沫就即告破裂,经济陷入衰退,广告收入化为泡影。2002年,美国在线被迫注销了近990亿美元的商誉减值损失,该公司的市值随即从2260亿美元降至200亿美元。

而犯这个错误的公司在并购历史上绝对不只少数。对于这个问题,本书创造性地提出,在看到短暂性利益的同时,也要看见长期性的弊端。这一点与书中所列举的案例都非常吻合,回到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案例中,美国在线此时就是十分短视的,它不仅小看了日后的整合难度,还误判了市场导向,从而招致了自己的失败。

其实无论是从经济、战略或者金融等何种角度来看,并购活动的进行都是为了自身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和绝对的市场领导力。换句话说,也就是为本企业开发更多的新客户、新技术、新销售渠道,从而达到更大的协同效应,创造更多的价值。作者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商业信息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并购目标的锁定、并购方式的选择、发展战略的实施还是交易结构的设定等领域,都会因为企业的定位与实际情况的不同,使其具体操作模式也有所差异。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其信息的流通性与实时性都将会是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也是避免并购失败的重要法则之一。收集的所有信息必须不断反馈到企业,从而使企业战略的制订更加科学,而战略成型后所产生的信息又可以反哺自身战略的不断更新,使得长期的战略意图都保持一致。通过全面参与这一战略规划流程并跟上新发展,公司的并购团队将能够随时做出快速,明智的决策,以支持公司的整体战略。

在大部分的并购类书籍还在抠并购技巧、并购条款的时候,本书作者已经先人一步地提出战略实施的时间点才是成败关键,并购是否成功的判定标准并不是签署协议即可,而是能够实现本身的战略意图,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若要避免此类陷阱,还得从交易速度和灵活性上做文章。

并购是21世纪公司的高风险活动。尽管如此,大多数公司(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别无选择,只能进入并购环节,以保证它们可以在这个变化莫测的商业世界中生存下去。商业情报和信息为并购框架内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可帮助公司通过将交易转化为股东价值来克服失败。

本书除了以上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外,对于其他方面内容的介绍也非常详细,比如收购防御机制、尽职调查实施及企业估值等。最珍贵的是,在本书的末尾作者作为“过来人”提供了一些建议与忠告。有人评论说“本书能够解答你关于并购失败的一切问题。”相信本书一定可以让作为“并购人”的您受益匪浅。

未来是他们的,也是你们的。百折不挠的并购从业者们,请紧紧地拥抱失败并与其告别,越过并购雷区去创造属于你们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