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会议的“共同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最好被用在人们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上。因此,个人为会议作充分准备,就可以提高“共同时间”的质量。
那么,在会前准备阶段,除了按照“议程模板”进行个人准备,还有哪些需要预防的问题呢?
一、决策人不能出席
在非常情况下可以考虑的攻略是在事前明晰一条原则并告知:如果决策人不能出席会议,则会议当即取消,让决策人感觉到自己不能出席是有代价的,对他人是有时间拖累的,从而,提高决策人的会议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确定性。
二、会议可能冗长拖沓,挤占吃饭和就寝时间
攻略:设置一名“休息经理”的角色(最好不是行政职务最高的人,也不是会议组织者),有权力决定会议何时休息。
国内某民营企业曾经宣布“站着开会”,以避免与会者太舒适,从而达到开短会的目的。IBM也曾经实践会议时间延长,就出现警示音以提醒。
三、会议规模不当、人员安排不当、无关人员参会
攻略:由于“沟通管道”会随着“与会人数”成几何级数增长,N个人会有N×(N-1)个单向沟通渠道,所以在决定与会人员的时候,要首先问“××可以不来”,而不是“××也可以来”。
四、地点选择不当
出现因设施、场地大小、干扰和交通等因素导致达不到目标。
攻略:换位思考,模拟出行,至少需要两次场地的会前调试。
当然,要做到会前准备充分,光靠事前筹划是不够的,还要靠会后反馈评价,以形成一个事前事后的闭环,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改进。
我们给出一个会后反馈评价的清单如下:
◆会议目标是否清晰?
◆议程与有关资料是否在开会前的适当时间内收到?
◆会议是否准时开始与准时结束?
◆倘若会议不是准时开始与准时结束的,为什么?
◆会议是否按议程所制定的次序进行?
◆会议目标是否达成?
◆如有必要分配工作并决定其期限,则这些事是否被做好?
◆在全部会议时间内,有多少百分比的时间没有被有效利用?为什么?
作者博客上的网友评论 会前的毛病还有: (1)尽量明确各部门参加会议人员或参加会议的岗位要求,避免开会时“该来的没来”,来的又不当家。 (2)前期的调研提纲或是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应与相关的部门提前交换意见,做好准备。会议当场的反应往往是出于直觉、部门利益及私人关系做出的,难以客观理性。 ( 3)最重要的是参会的总经理要提前确定基调,避免会议中又各行一套,让发起人当面出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