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立体化管理提升收银台产出

案例一:

金红是H药店的店长,说到收银台产出,金红一肚子苦水:“分配给员工卖,都说推荐了,也都说有顾客买了,可是一统计,销售得却并不好。一问,大伙都说自己有卖,不知道怎么回事?”金红被搅得一头雾水,既然都有卖,为什么数据上看不出来?这种“大家说”的显然不可信,也许需要一个工具来帮帮忙才好。

金红这里遇到的是一个主观感觉需要量化的问题。在店里,员工都说自己卖了,可实际销售并不理想。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金红有没有要求卖多少,二是员工卖了之后是否有记录。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一张收银台周跟进表,如表2–1:

表2–1 收银台商品跟进表

*周收银台商品跟进表

店名:

本周日期区间:

本周会员卡指标: 本周收银台指标:

日期

班次

卡目标量

卡达成张数

商品总目标额

商品总目标量

商品A目标量

商品A实售

商品B目标量

商品B实售

商品C目标量

商品C实售

当班实售总量

当班实售总额

当班来客数

推荐成功率(实售量/来客数)

收银员

0101

0102

0103

0104

0105

0106

0107

合计

本周会员卡总数量:

本周收银台实售总额: 日均: 金额达成率:

本周收银台实售总量: 总来客数: 推荐成功率:

收银员1: 总金额: 收银次数: 日均: 总数量:

交易达成: 会员卡:

收银员2: 总金额: 收银次数: 日均: 总数量:

交易达成: 会员卡:

收银员3: 总金额: 收银次数: 日均: 总数量:

交易达成: 会员卡:

解决之道:表格量化

我们要抓住收银台商品的产出,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考核:

(1)分班。将每月或每周的目标分解到班,同时明确早晚班的目标量与目标额,当班结束后进行统计,看完成情况。

目标分解的时候,要分数量与金额来进行考查,目的是提升当班总的销售额。如果单以数量来考核,一些收银员会只卖低单价的产品;而只以金额来考核的话,收银员会强推高单价的产品,成交率会受影响。

(2)落实到具体的人。一般来说,将收银台的指标给到收银员,不同班次的收银员可以进行比赛。当然,在班的同事也可以帮着一起来销售,如果需要强化,可以加上当班的考核。

(3)具体的收银台商品。原则上,收银台商品的设定不要超过5件,太多了则收银员照顾不过来。同时,要对全员进行收银台商品卖点的分析与培训,交接班进行总结与经验分享。

(4)进行周汇总。一周结束后,对一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看看哪位收银员的总额最高,哪位收银员的推荐成功率最高,哪位收银员的会员卡办得最好。将分析结果进行通报,并及时奖励。

量化之后,每位收银员的产出都一清二楚。如果要考核全员的收银台产出,也可以班为单位进行统计,在销售时,以员工工号进行记录,则可清楚地知道了谁卖了、谁没有卖。为了避免争抢,也可制定当班整体分级奖罚制度,每位员工的销售都会使大家接近共同的奖励目标,这样个人的销售也是集体的销售,可有效避免员工矛盾。

案例二:

T店是一家普通的社区药店,该店的收银台销售额占总的销售额不到1%,而同类型的门店做得好的达到了8%,如此大的差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到了T店的时候,首先看收银台,商品陈列少,没有吸引力。顾客到了收银台员工也不主动推荐,直接付款走人。看样子真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但是在药店,有多少顾客会主动要收银台的商品呢?再看看收银台商品周跟进表,好几天都没有填。

这个案例中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收银台商品的陈列,二是员工的状态,三是管理人员的漠视。

解决之道:陈列亮化与传、帮、带、比

要处理好这种“无所谓”的门店,需要用一些技巧和下狠心:

(1)收银台陈列亮化。事实上,收银台同样可以做出梯形陈列来。可以用空盒搭出台阶,再用绿色的KT板垫好与包边,做成一个小型的台阶式收银台展架,然后将商品陈列在上面,则效果很好。

一些特殊的商品如唇膏可以买专用的唇膏架,有条件的药店也可以根据收银台大小制作专门的收银台小货架。

商品要确保有足够的量,同时要配以POP,一些需要试用的商品如护体乳、精油等可以放一瓶试用品在收银台,一些有试吃装的营养素如钙片等也可放试吃品。

(2)调整员工。员工对收银台的销售不重视的原因主要在于心态。以T店为例,应与该店员工进行思想沟通,问清原因,排除客观因素,并找到解决办法。必要的时候应重新调整人员,将一些收银台销售较好的员工协调至该店。

管理人员在这一问题上也需要承担责任,员工的不重视与管理人员的态度也是相关的。所以对门店经理也需要与之进行深入交流,给予压力与方法,帮其扭转局面,必要的时候也可调换店经理。

(3)培训。可以安排员工到产出为8%的门店去学习,也可安排专门的培训,包括演练等,通过传、帮、带、比带动T店的收银台销售。

收银台是门店产出增长的一个重要阵地,一些药店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也许,当我们在抱怨房租涨得越来越厉害时,当我们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时,当我们遇到了业绩瓶颈时,我们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业绩也是可以通过更专业的细化与量化来实现突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