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由内容造梗

很多品牌的初始引爆源于“爆款”内容的输出。因内容触发病毒式传播,进而引起围观,成为社交货币。因此在品牌IP的塑造过程中,头部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物料,企业必须建立内容思维(而非广告思维),并引导用户主动参与,达到杠杆化的传播效应。

社会化传播的威力和魅力在于受传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内容一旦触发全民嗨点,激起瞬时的公众情绪,“传播”就会秒变“播传”,制造引爆效应,形成一种低成本乃至负成本连接效果。这时自带势能、自带病毒基因的内容就成为决定性因素,人们经常提到的“刷屏”级案例就是指这类内容。

2017年5月,一则名为《1931》长图广告一夜爆红,引发了持续几天的朋友圈刷屏,广告的主角是始创于1931年的护肤品牌百雀羚。“一镜到底”的震撼视觉,富于民国风情的老上海“清明上河图”,谍战片般的情节铺垫,末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品牌露出……80多岁“高龄”的百雀羚瞬间网感满满,不仅完美传达了“与时间作对”的价值主张,也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品牌焕新。这则长图广告经由某微信公号首发,若干大号跟进转发,最后刷爆朋友圈,引起大量路人围观,加上后来“侵权”质疑、转化率评议等,被连续炒热,完整呈现了社交传播的典型轨迹,可谓一次教科书般的内容引爆。至今人们提起百雀羚时,“长图”事件仍旧是一个记忆犹新的梗。

百雀羚长图广告(局部)

通过爆款内容“造梗”的典型案例,还有更早的“只要心中有沙,哪里都是马尔代夫”刷屏事件。

2015年7月30日傍晚,成都沙湾路十字路口,一名身穿大裤衩的男子,坐在马路边的一片“沙滩”上,手拿饮料,脸上露出正在享受阳关海滩一般的表情。这张图片随后在微博、微信上被疯传,进而被若干主流媒体报道关注,“马路沙滩哥”迅速爆红。几天后,行为艺术家何利平在微博上贴出了其在马尔代夫的实地照片,与马路沙滩时同样的姿势和表情,背景却变成了真实的海滩风情,原来在途牛网的赞助下,“沙滩哥”真的从马路去了马代。

行为艺术家何利平的“心中有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