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造视角

如果你去问一位车间主任他在工作中最关注什么,他的回答通常会是:成本和效率。这不仅仅是上级对他的考核指标,本也应该是从事制造管理最关注的方面。相信大多数人会同意这个观点,那笔者就疑惑了: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欧美和日本的企业就实行了“客户完全满意”的管理模式,为什么这两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到现在还在大行其道呢?只能说一些人的意识还停留在100多年前,或者是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过于简单粗糙,偏离了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

当然,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关注成本和效率会在产品的价格和供应上形成巨大的优势,理论上会对营销产生效益,问题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究极这两个指标以后,形成的效果却是对营销的副作用。

本人曾经服务的一家木地板企业推出一款产品(应该是商品),因为这款地板的纹理和颜色非常接近老虎皮毛,所以名字叫作“虎斑纹”。基于产品的特色,其命名、销售员话术、装饰效果图等营销层面的工作纷纷到位,然而却突然接到工厂的通知:因为原材料的采购原因,下一批次产品的“虎斑纹”效果会大幅度减弱,希望营销部门应对。当被问及以后的产品花色会不会恢复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不确定。”因为他们无法控制木材原料的供应。这一下,所有销售部门和经销商们全部“蒙圈了”,情急之下不得不推翻了所有已经到位的销售物料和准备工作,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作为木地板这种严重依赖原材料供应的行业,上述工厂的做法无可厚非,且也是很多同行企业的常态,其根本原因就是原材料采购的成本和难度。保证相同花色材料的稳定供应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效率代价,作为生产部门当然不愿意付出此代价,剩下的应该是营销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这时候就要看企业老总的方向把握了,制造成本和营销成本孰轻孰重,很显然,他选择的制造,因为材料的生产更加实在,营销却是虚无的。

笔者也感慨同行的营销人员,就不能起草一份成本分析报告来坚持自己的主张吗?事实上在木地板行业,渠道的营销成本是制造成本的两倍以上。看起来“屁股决定脑袋”不假,制造部门不关注营销,营销部门也不关注成本,哪怕是自己的营销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