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官》:很多人认为乡村正在空心化,资源、人才和资本都在加速流失,你是如何克服这种困难的?
陈宇:要克服这个困难只有一招,就是我带头回去。我可能是在325国道上来回奔波次数最多的老板,每个月都回雷州好多次。我自己也算是人才,而且我带着资本回去,这种带头作用是很关键的。就像刚才所讲,你的情怀、精神和理想,会感召部分人和你一起参与一项事业,才会有人跟随你一起回到乡村,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会有人喜欢上这份事业。
能够称得上人才的人,都会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除了老板的带头作用外,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公司所做的事情,要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所说和所做要高度一致,这样才能打动那些人才,让他们留下来。在资本方面,用我们其他板块来培育乡村产业,尽管是辣椒酱、萝卜小菜等利润相对薄弱的产品,也多少也能够帮助乡村其他产业的发展。
《执行官》:在您看来,乡村发展什么产业最合适?
陈宇:对某一个村子适合的产业不一定适合其他村子,所以也就没有所谓最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一定要选择的话,我觉得乡村旅游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可以作为尝试的方向。用时髦的话来讲,可以尝试“乡村田园综合体”,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打通,就会非常好玩。《新周刊》的前主编封新城正在大理的一座小镇实施乡村改造计划。有一次我去参观,我们俩碰出来一个新的话题,在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提出一个“第四产业”的概念,就是说现在的文化人、艺术家、媒体人在城市里有一定积累之后,可以把艺术、文化带回乡村,以艺术为源头去整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这对于现在的中国乡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执行官》:中国乡村正在掀起特色旅游或产业小镇的规模高潮,一时成现象却难以持续有成效。您在深耕乡村产业的过程当中,有哪些案例可以借鉴和分享吗?
陈宇:我认为不管是特色小镇也好,产业小镇也好,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即它的核心产业是什么,没有核心产业说什么都没有用。然而,现实中开发产业小镇的大型房地产商都不会花太多精力在产业方面,因为所谓的产业最终都会简化成一个词叫“重资产”,而许多大地产商都不愿意去涉足重资产领域。
我在雷州十几年的小体会就是,如果一个项目想要形成模式去推广,就必须把核心产业做出来。比如,茂德公鼓城要做文旅,就需要研究当地历史和传统,从中提炼出能够代表当地的文化内涵,再加入一些现代化的业态,服务于文化旅游业,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过去我们讲“一村一品”,其实就是打造核心竞争力。就足荣村而言,我还在摸索,目前的方向是把手作和传统食品发展起来,带动村民参与进来,从而形成核心产品,让村庄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执行官》:您一直关注和践行乡村的公益教育、特色旅游、文化商业,在您看来未来十年中国新农村的出路何在?
陈宇:从政策层面来看,十九大之后的确有很大利好,领导人提出了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设计上更加重视乡村的发展,因此未来十年中国新农村的出路还是离不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在政策引导的基础上,资本的跟进很重要。
我个人认为,未来十年中国乡村的出路还是需要打造核心产业,如果神州大地上能有大量“第四产业”拉动的乡村出现,加上政策的倾斜,我觉得前景还是十分美好的。我也是这么来规划和设计足荣村产业发展的,希望足荣村在未来十年能够成为一个示范点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