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解决方案就是弥补方案推敲时发现的缺陷和差距,可能是在细节方面进行调整、可能是对所需的配套资源进行补充,也可能是重新思考解决方案。
我们通常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删减、调整、新增,或是充实细节,提高方案质量,是否可以有效弥补上述差距和缺陷?
设想在解决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与现行的工作方式相比有哪些较大差异及所引起的困难,这些困难是否有克服的手段?
对于不同的干系人,是否存在反对和抵触的态度?对其中的合理意见,可以考虑吸收和采纳;对其中的不合理意见,是否有办法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降低负面影响?
如果目前的解决方案需要被推翻,那么从中获得了哪些经验教训?
接下来我们看几个完善解决方案的案例:
◎ 解决方案的简化
某公司进入行业发展的快车道,发现产品开发流程问题很多。如图4-5所示。
图4-5企业研发体系问题概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应的改进思路如图4-6所示。
图4-6整体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基本与主要问题相对应。在进一步分析解决方案时,咨询师发现产品规划过程上存在资源和业务能力问题。该公司规模较小,目前缺乏产品规划人员,更谈不上具备市场分析、信息处理、路标规划等业务能力,而这些能力却是做好产品规划工作所必需的。另外,该公司并非行业领军企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产品竞争、市场份额等方面与行业标杆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产品策略以跟随为主。
如何完善解决方案中规划过程出现的问题?
一种方式是投入资源到规划工作,这项资源并非简单地加几个人,而是需要真正具备规划能力的专业人员,短期内获取方式主要是招聘,但鉴于行业特殊性,招到合适人员并不容易;如果公司内部提拔,则需要较长时间来进行能力培养。
另一种方式是放弃产品规划工作,通过加强项目立项与评估的环节去弥补缺乏产品规划带来的漏洞。对于该公司目前阶段而言,这是比较适当的选择。公司在行业中当前所处地位和既定的“跟随”战略决定了规划工作并非重中之重,通过立项评估工作基本可以保证产品研发方向,同时也节省了资源投入。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将初步解决方案中“产品规划”部分去掉,同时强调了“项目立项”工作。这样,在不降低改进目标的前提下,考虑到企业现状,简化了解决方案及其操作难度。如图4-7所示。
图4-7整体解决方案(调整后)
◎ 设计与工艺的协同。
某机械设备制造商对产品研发流程进行改进。在考虑跨部门协作时,大家将注意力放在产品设计与工艺工程的配合上面。由于产品交付周期越来越短,两个部门在协作中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目前的工作模式如图4-8所示。
图4-8某机械设备制造商的工作模式
在完成方案设计之后,设计部门主要开展“部件设计”工作,期间会生成大量的部件图纸,这些图纸提供给工艺部门进行工艺系列工作。事实上,两个部门的工作多数情况是并行的,由于设计图纸并没有通过最终评审,在“部件设计”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更改,这影响到工艺准备工作,频繁的更改着实令其招架不住。
为了解决困扰两个部门的难题,改进小组提出了图4-9的解决方案。
图4-9改进工作模式
其思路就是将原来的并行工作模式改为串行,在“部件设计”完成后进行技术评审,以保证图纸的质量和齐套性,减少返工变更。
粗看起来,这个解决方案明确界定了产品设计和工艺工程两个部门的分工界面,减少了由于设计不成熟而造成的大量变更,也解决了两个部门的工作矛盾。因此,好像是个合格的解决方案。
但这种调整付出了时间代价!在原来的方式下,完成“部件设计”和“工艺准备”的全部工作,大约需要50天;在新的方式下,完成同样的工作,通过估算,却需要70天左右的时间。在产品交付越发紧张的趋势下,这种解决方案是不可行的。
那么是否需要走回原来的老路?
通过进一步分析,改进者发现并非没有改进空间。设计和工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工艺人员不知道设计会出什么样的图纸、设计人员也不知道工艺需要什么样的图纸,双方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安排工作进度,并没有为对方考虑。对于图纸变更所带了成本损失,设计人员并不关心,认为只要按时间完成工作就可以。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比较务实的解决思路如下:
设计与工艺部门开展协同办公,明确双方的工作进度和具体需要,共同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将设计工作、工艺工程进行分解和细化,明确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为具体项目开展提供帮助;
设定图纸/文档变更(由于设计错漏所造成)的KPI指标,纳入技术部门的绩效考评。
其中第二点改进建议对技术要求极高,因此,咨询师邀请了对设计和工艺工作都非常熟悉的资深专家进行研讨,还邀请了优秀项目团队分享其工作经验,很快就总结出若干条行之有效的工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