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不在嗓门大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奏假,就是在祭祀的时候,向上天启奏、祈祷。大家能够想象得到,古代在祭祀的时候,主祭、助祭等神职人员,在向上天启奏、祈祷的时候,不一定像现代人在台子上作秀一样大声念唱、表演,往往只看见他们的嘴在动,却听不到任何声音发出来。这些虔诚祭祀时的默默祈祷、默默祝愿,大家虽然听不到,不知道他们跟老天爷在讲些啥龙门阵,但是,大家都明白这是神圣的时刻,是神圣的交流。时靡有争,会场上不会出现什么纷争,一切都是宁静而祥和的。

大家要知道,祭祀是古代人类活动中最神圣、最庄严的事,参与祭祀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虔诚敬畏之心。就像我们经常到寺庙大殿去听法师们诵经做法事,虽然他们的唱念你一句都听不懂,但你一定能感受到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这时候,什么纷争都不会出现,周围是一片静穆,一片祥和。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正因为如此,一个领导者对他的下属,一个国君对他的百姓,如果也能以自己默默无言的诚敬之心,让人们感到这种庄严、肃穆、真诚,那么,你要让百姓做任何事情,都用不着开出什么奖励政策;你要让老百姓遵纪守法,让社会安宁和谐,也用不着严刑峻法,用不着制定严厉的处罚条例。这就是“君子务本”啊!“本立而道生”,随之而来的一切就都会井井有条,无为而无不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不显,就是不用显山露水;百辟,指四方诸侯;刑,指效法。《诗经》中这两句的意思是,真正圣明的天子,用不着四处去炫耀你的德行,彰显你的威风,用不着唱赞歌。这些炫耀、显摆的过场,统统都用不着,只用一样东西就够了。什么东西?就是“惟德”,只要你有德,只要你以德服人,勤勉于德业,这就够了。一个君王能够做到惟德是从,那么四方诸侯都会归附于你、效仿于你,自然天下也就太平了。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笃”,踏实、深厚;恭,至诚而充满恭敬之心。我们看这一句话,就要求人君、领袖人物德行深厚,心存至诚,要踏踏实实地实践圣贤之道,勤修圣贤之德。这样的话,天下人都会效法于你,当然就可以“垂衣裳而天下治”了。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这里的“明德”,跟《大学》三纲之首的“明德”是一个意思。翻译一下就是,我怀有光明的品德,所以用不着声色俱厉地下命令,用不着脸红脖子粗地训人。

我们在座的各位,好像还没有嗓门太粗、动不动给人脸色看的人。其实,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训人,给人以颜色,这是修养不够、德行很差的表现。有理不在嗓门大,即使是真理在握,你说出来的话句句在理,但是,你说话的语速、语调、语音把握不好,你的道理也会大打折扣,让别人难以接受。以前冯老师经常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声相”,不仅从外貌五官上有相可看,声音中也是有相可看的。这是一个人“内相”的指标之一。看相不仅要看外相,还要看内相,而且内相比外相更本质。所以,我们要注意改掉自己在语言上的不良习气,让自己变得更吉祥、更仁慈、更具有亲和力。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这里又引用孔夫子的话做结论。一个君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靠嗓门大、给人脸色、高压政策、愚民政策来统治人民,这是最下等的做法,也不可能实现天下太平。那么,上等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