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的工业4.0概念被提出之后,很快就风靡世界,与此同时美国也有了“再工业化”,日本有“再兴战略”,而中国领导人也很快接受了这种思维,并且给与了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当前中国正行走在一个非常正确的道路上,从工业基础上进行分析,中国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和美国处于同一水平,而对于企业来说,广泛而全面的制造业生产基础也具有很强的优势,二者的集成和合作可以让中国快速推动和实现工业4.0。信息和生产作为工业4.0的最主要因素,在中国工业4.0前进的道路当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二者集成、融合的希望。
在推动中国工业4.0的道路上,中国从未落后过。2014年中国总理李克强前往德国访问,在访问期间和德国签署了一份中德合作行动纲要,该计划的重点就是推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即开展工业4.0的合作。同月,在中国青岛展出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中国首套工业4.0生产流水线。进入2015年之后,中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德国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共同组成了一个工业4.0技术联盟——青岛中德工业4.0推动联盟,该联盟以推动中国式工业4.0为主要目的,依托青岛的工业制造优势进行相关产业化尝试。
从政府层面,在2015年5月的两会期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该计划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0,实际上该计划是针对中国制造业的特殊情况,对中国制造业未来10-40年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其精细程度相比德国工业4.0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中国制造2025》发布之后,中国制造业迅速开展了相关的行动,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常州排出政企联合代表队前往德国进行考察学习,并在德国开展了多次企业对接推介活动,同时和德国友好城市明登市就未来工业4.0的发展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合作。在中国制造业内部,也有迦南科技和同济大学成立工业4.0智能实验室的尝试。可以说类似的尝试在中国各地同时上演,而且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当中,都有大量的工业4.0尝试。
除了中央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也开始发挥助力作用,青岛西海岸新区就中国首个工业4.0联盟提供多大1亿元的资金支持,而常州政府则主动牵头德国的大型跨国集团对常州制造业进行对接。
在前往中国工业4.0的道路上,中国的表现并没有让人失望,迄今为止我们依旧走在一个正确的道路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制造业将会在这个进程当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实现转型和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