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上知己知彼的方法与动作

原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详解类引】

策之、作之、形之、角之,是知虚实之势的实用方法,也可以理解是讲战术层面的知己知彼方法,与敌人短兵相接,相互对峙,这时候怎么了解敌人,怎么做好战场上的侦查工作。

《计篇》讲的是战略层面上的“知己知彼”,具体方法是“五事七计”,通过对比敌我双方的道、天、地、将、法,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五个大条目,七个具体对比,判断敌我客观条件上是否可以开战,有多大把握全胜。

那么,战术上的调查,战术上的“知己知彼”,孙子通过四步来讲解战术上的调查工作。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策,有策划、谋划的意思。

这一步属于“兵推”,在图上或沙盘上推演分析敌情,设想敌可能的部署、谋略,然后派侦察兵去验证,另外通过间谍等其他途径获得敌之部署和计谋,以此来判断敌我“作战计划”之优劣。也就是说,开战之前要认真分析一下敌我双方的计谋得失,要通过各种途径侦查到敌人的计谋,这与“上兵伐谋”差不多,只不过这里更侧重战术动作,具体战役。

孟氏注解说:“策度敌情,观其施为,则计数可知。”

梅尧臣说:“彼得失之计,我以算策而知。”

通过各种途径得知敌人的计谋,了解敌人的将领,清楚他的背景、知识、套路,了解敌人的兵力布署,分析敌我双方谁得谁失。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作,触动,激动、诱逼的意思,是说刺探或触动敌人,让他动起来,以了解它的动静规律。

这个比较好理解,在我们看的影视剧中也经常出现,观察敌方多长时间换防,交接的方式等,这里不仅是这些,包括出兵规律、优势兵种等。

杜牧引用了《吴起兵法》的观点:

魏文侯问吴起:两军相遇,不了解对方将领,怎么办?吴起说,先派小股精锐部队佯攻他,刚一交手就假装败走,观察将领的反应,如果他不追,见到我方丢弃的武器装备也不取,这就是智将;如果倾巢追击,阵型混乱,旌旗杂乱,又急于抢战利品,将令不行,就可以马上攻击他。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形,是查明的意思。通过佯动示形,了解和掌握有利地形和不利地形,查明敌人所占区域哪里容易进攻,找到弱势区域。查清楚兵力配置情况,以众击寡。

杜牧注解说:“死生之地,即战地也。投之死地必生,置之生地必死。是说我多方误扰敌人,以观其应我之形,然后随而制之,则死生之地可知。”通过误扰敌人,把他调动起来,或让他失误,从而观察到他的虚实。

“角之而有余不足之处。”

角,是较量力量,通过战斗侦查、火力侦查,即通过小规模的战斗,查明敌人兵力部署情况,或理解为试探敌人的实力。

曹操注解说:“角,量也。”

杜牧说:“角,量也。以我之有余,较量敌人之有余;以我之不足,较量敌人之不足。”

较量什么?

较量敌人的兵力,兵器,粮草,将领的能力。如果粮草比我多兵力、装备比我强,将领又是智将,那就不要轻易进攻。

一定要虚实强弱比较明显的时候,再发动进攻。

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十三篇》,关于这四个方法与传世本有些不同,我们一并学习一下。

竹简本曰:故绩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计之而知得失之策,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绩”疑读为“迹”,是侦查判断敌情,掌握敌人的行迹,即敌人的行动规律。

形之,是敌人暴露行迹,以清楚战场上有利地形和不利地形,战场上或生或死的攸关之处。

计之,是计算、比较,以判断敌我双方硬实力、软实力、作战计划、计谋的优劣。

角之,小规模的战斗侦察,以知道敌之虚实。

竹简本与传世本的逻辑顺序不一样,目的都是判断虚实之势,均学习一下,自己体悟优劣。

杜牧讲了司马懿平定辽东的战例。(用手写的,具体战例百度一下吧,亲!)

大意是,司马懿用疑兵牵制公孙渊,自己带主力直捣公孙渊老巢,公孙渊被迫回兵救援,司马懿途中三次打败公孙渊,等公孙渊返回老巢襄平城固守时,粮草已不足了,于是司马懿就按兵不动了,这停就是一个月,而公孙渊就不好受了,城中无粮草,到了吃人的地步,很快就破城了。

这里的战术侦查四步法:第一,察其计谋;第二,察其动静规律;第三,察其兵力部署,火力配置;第四,小规模战斗侦查,试探其实力虚实和兵力布署。

市场调查与终端调查也不是同一个范畴,的区别在于,前者为了战略或策略制定做基础,终端调查则是到了临战状态,准备开发这个市场了。

讲完侦查,接下来就告诉你怎么不被侦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