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但是感觉一点也不冷,如果不是我冰冷的右手偶尔碰到左手后,而使左手感到突然的凉意作为提醒,我真的会错以为初春来临了。坐在屋内向外看,阳光照耀着一片绿色,除了房屋建筑的颜色,我看到的全部都是绿色,树叶在阳光中闪烁着亮光,使它们摇曳不止的风就像是春风一般。
不过,从绿色中不时透出的黄色树叶,还是暗示了冬天已经到来的真相,此时看到黄色树叶在风中摇摆,又感到这的确是冬天的寒风啊!自从上周下过一场雪之后,直到今天一直是晴天,气温逐渐回升,穿着毛衣有些热了,在路上走着时,身体微微出汗。我们内心在想:如果每天都是这样的晴天就好了。我们都争相去海边捡那些漂亮的贝壳,剩下那些不漂亮的贝壳无人顾及。我们都追求生活中的快乐,而尽量避免各种烦恼、痛苦。
但是,烦恼和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呢?
难道不正是当我们追求快乐以及尽量避免痛苦,而快乐得不到、痛苦不能避免时才产生的吗?
即便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快乐,但是我们是不是又开始担心快乐会很快消失,这种担心不就是烦恼吗?
还有,当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快乐的那一刻,我们发现我们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快乐,随即就出现了一种失落感和寂寞感,难道这不也是烦恼的一种表现吗?
如此看来,我们追求快乐难道不就是同时也在追求烦恼和痛苦吗?
快乐和痛苦能够分开吗?
我们能够只享受快乐,而避免痛苦吗?
快乐是我们能够追求到的东西吗?
如果在生活中放弃追求快乐、规避痛苦,那么我们会得到什么呢?
我觉得这其中蕴含的道理,才算是真正的知识,我们最应该学习的难道不是这些知识吗?
其实,我们本来都知道答案,不是吗?
但是,为什么我们忘记了答案呢?
是什么迷惑了我们呢?
我们是如何走向迷失之路的呢?
也许这才是我们求知之路的起步之处啊!
当我们徜徉在海边时,无意间俯身捡起一个贝壳,你说:它是如此美丽啊!它太完美了!此时你看着你的内心,哪里还有一丝的痛苦和烦恼啊!人们都说:人类的本性就是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我对此观点心存质疑。
接下来的问题是:
如何看到问题的全部呢?
如何紧紧抓住问题不放呢?
有什么方法吗?
有什么诀窍吗?
也许我们会想是不是应该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
是不是应该有更加丰富的生活经历?
是不是更加聪明的人才能看到问题的全部?
但是,首要的问题是,到底是否方法或者诀窍能够让我们看到问题的整体呢?
如果没有具体的方法和诀窍,那么,我们如何能够从问题的局部中解脱呢?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的思想在提问,不是吗?但是,思想是无法找到从问题的局部中解脱出来的方法和诀窍的,因为让我们陷入问题的局部中的罪魁祸首正是思想本身。让我们再共同回忆盲人摸象的故事,四个盲人之所以看不到问题的全部是因为他们始终生活在黑暗中,他们根本就没有整体和局部这些概念上的区分,所以他们想不到去寻找问题的整体。这正是关键所在,我们发现了使我们陷入问题的局部而不能自拔的思想的缺陷,即我们的思想认识不到自己陷入问题的局部中了,它不是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问题的全部,就是从来没有整体和局部的概念。
这不就是从问题的局部中解脱出来的方法吗?如果在讨论问题和思考问题时,我们随时都意识到我们也许只是看到了问题的局部,那么,我们的思考就不会停止于现有的观点和看法,我们会锲而不舍地追寻着问题,使我们从一个又一个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也许在思想的范畴内,这种解脱的过程是无止境的,但是,我们确实距离问题的真相越来越近了,那么,解决问题还会成为问题吗?
当盲人摸到大象的腿后,他心里的第一个念头是:大象长得像根大柱子。但是,此时他心中的意识之光突然闪亮,他意识到也许他只摸到了大象的局部,那么,他就会马上继续采取行动,也就是说,他会继续摸大象。当他摸到大象的身子时,他想:原来大象长得像是四根大柱子支撑着一堵墙。如果他依然意识到自己摸到的也许还是大象的局部,那么他就会继续摸下去。只要他头脑中的意识之光不熄灭,他最终必将会摸到大象的全貌。盲人摸象的故事不正是我们头脑在黑暗中思考过程的形象化吗?
从外在的表现来看,一个不断意识到自己可能深陷问题的局部中的人,他对待问题的行为往往与众不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会抓住问题本身不放,不断就这个问题进行提问,也就是说,他会围绕着问题不断地询问与问题相关的事情。
如果摸到大象腿的盲人,是一个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深陷问题的局限中的人,当他摸到大象的腿之后,他会追问自己或者别人:
大象长得真的就像一个柱子吗?
它的头在哪里呢?它如何走路呢?
它的叫声是什么样呢?
它是以吃什么为生的?
我好像听说大象长得不像柱子啊?等等。
他问的这些问题正是引导他认识大象真实形象的指路明灯。
因此,使自己看到问题全部的一个外在方法就是,围绕问题本身不断地提问题,直至无法再提出问题为止。久而久之,这种围绕问题本身不断提问题的行为养成了习惯,我们也就慢慢地从问题的局部中解脱出来。既然总是从问题身边滑走的思考习惯可以养成,那么,紧紧抓住问题而不断追问的思考习惯也一样可以养成,不是吗?我们不需要先戒掉一个习惯,然后再培养另外一个习惯,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没有那么复杂,戒掉了一个习惯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养成了与其相对立的那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