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务逻辑梳理要明确why

企业的业务流程应该怎么梳理呢?其实就是从两个方向来梳理:交易结构和交易对象。通过这两个维度的梳理,画出企业业务流程图,这样就容易判定社群应该在企业业务中到底处在什么位置。以“教育/培训”行业来举个例子:

图3-1 企业业务流程图

通过图3-1,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家企业的整体交易结构,并且在这个结构可以判断出该企业的交易对象其实有4个,分别是内部讲师、外部讲师、服务企业及C端的客户。

企业如果要建立社群,就需要明确这个社群的服务对象是谁?不同的服务对象,社群的定位和作用也会有所差别。如果是针对C端客户,那么这个社群的类型就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社群,作用就是通过分享相关知识,进行相关课程的售卖。

在社群运营管理过程中,5W1H六个问题是始终贯穿整个D-TE-MR模型全链路的。其中,业务逻辑的梳理就是来解决why这个问题,也就是你为什么要建立社群?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引申出两个细分问题:是否有必要建立社群,以及建立社群的作用是什么。

无论是哪个问题,都必须先根据自己梳理的企业业务流程来明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答案。

具体判断是否有必要建群,在这里简单罗列三种适合建群的思考标准,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思考:

​ 产品(服务)本身具有群体属性,适合用户一起玩,如跑步、羽毛球、读书、学习、钓鱼、喝茶、健身等。但水果,鸡蛋、枕头、耳机等就不具有。

​ 产品(服务)所属的行业具有群聚属性。比如冲锋衣属于户外这个标签,户外骑行、爬山、野营都是一群人。Nike就是其中的典型,虽然卖的是鞋子,但是运动锻炼是群体属性,所以Nike+社群也是业界标杆。眼镜、餐厅、可乐似乎比较难了。

​ 能够针对产品的用户创造互动场景形成社群,如尿不湿、奶粉品牌针对妈妈群体,组建育儿社群,容易聚集妈妈群体。

当然,以上3个标准更多的是帮助我们,结合业务流程,明确为什么要建群这个问题。

虽然现在社群运营很火,很多企业都在摸索这条路,但事实上社群这件事未必适合所有企业。换句话来说,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必须建立社群。到底要不要建立社群,关键还是需要看你现在的业务模型是什么样的?这就是说在社群运营前,必须要先梳理企业业务流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