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敦颐先生要把艮卦放在《周子通书》的最后呢?这是因为艮卦对于心性修养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启示。不管是儒家还是佛家、道家,在这一点上都是如此。比如佛教讲止观法门,首先强调的就是要止。有些人就会说了,我是一开始就直接修观的。然而,如果没有得止,那观肯定是修不起、观不起来的。这是因为止和观是一体不二的,止是止你心中的妄念,能够把妄念控制住、停止住,这个时候你才有能力修观。如果你连妄念都止不住,那你还观什么呢?你想观这个,但妄念一来,你就跟着跑了。所以修观的同时,也就是在修止,否则你就观不起来。佛教讲“止观双运”,其实修止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道教讲“致虚极,守敬笃”,也是同样的道理,要虚到极致之处,要敬到笃的程度,这仍然是在修止上的功夫。
周敦颐先生的学养经验,最初确实是通过参禅得来的。他曾参学过当时众多大禅师,如寿涯禅师、东林常总禅师、黄龙慧南禅师、黄龙祖心禅师、佛印了元禅师等等,确实在其中找到了感觉。想必大家对佛印了元禅师应该有些印象,他和苏东坡的交往非常深,他们之间的往来唱和也经常见于各种书籍。其实,周敦颐先生和佛印了元的交往也很深。
据《居士分灯录》的记载,周敦颐是佛印了元的法嗣。有这么一则公案,周敦颐去参佛印了元禅师,问:我们儒家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而你们禅家为什么要讲无心是道呢?佛印回答说:“疑则别参。”如果你怀疑你们孔夫子和我们老佛爷的话,觉得两者之间是自相矛盾的话,你就别参了,或者到别处去参,不要来问我。周敦颐颐说:参则不无,毕竟以何为道?我也不到别处参,也不去参另外的话头,我就是有此疑问,请问到底什么是道?佛印了元就说:“满目青山一任看。”到处都是青山绿水,随便你看。周敦颐听了后,感觉老和尚答话很诗意,很舒服,就在禅师那里住了下来。有一天,他突然看见窗前的草长起来了,很青翠很茂盛,恍然一下就找到了感觉,顺口说道:“与自家意思一般。”他立刻写了一首偈子呈给佛印了元:
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
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今人看不厌。
佛印禅师印可了周敦颐的悟境,并且还和了一偈,我这里也录出来供大家体会:
大道体宽无不在,何拘动植与蜚潜。
行观坐看了无碍,色见声求心自厌。
从此以后,周敦颐先生逢人就说:“一部《法华经》,只消一个艮字可了。”意思是说老佛爷用心良苦啊,太慈悲了,讲了那么大一部《法华经》,太庞大了!说那么多干嘛?还不如用《易经》的艮卦就解决问题了。后来有些佛教人士认为周敦颐的这句话太过分了,居然说老佛爷一部《法华经》还不如一个艮卦,岂有此理?不要说《法华经》了,如果说《易经》六十四卦不如一个艮卦,也都说不过去嘛!你把伟大的乾坤二卦放哪里呢?说不通嘛。其实,我们也不必在这里拈过拿错,周敦颐先生讲这句话是有他的时节因缘,他针对的是我们心性修养具体的下手之处。佛教净土宗不是也说过:“念一句佛号,胜过念释迦牟尼的三藏十二部。”藕益大师还说:“一句阿弥陀佛,就是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其实,这都是指具体的修行入手处而言,并不是说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就真的不如一句佛号,或《法华经》真的就不如一个艮卦。
那么,艮卦的精神是什么?就是止!你看释迦牟尼修了那么多的苦行,遍参了九十六种外道,最后在菩提树下打坐,睹明星而悟道。他悟道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他说的是止!止啊!他老人家悟道以后,就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了,也不要想多了。这就是要止!止!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你如果还在东想西想,以为这个东西有多玄多妙,那就错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能不能止住这个念头?能不能把自己的一切情解意识都打掉?有些人一说到止,首先想到的就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都没有,一切都静止不动了。这和一块木头、一块石头有什么区别?《信心铭》中说“止动归止,止更弥动”,这个内涵要好好参,才能过得了这一关。凡夫观念总是落在两边,不在这边就在那边,说空就落入顽空,说有又陷入实有,就是不能中道而行。那么,中道而行是什么感觉?很简单,就是艮卦大象辞的最后一句:“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这个就是中道而行,就是真知止!我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情,不出其位即真止,并不是我什么事情都不做了。
艮卦的精神对我们的心性修养,确实非常重要。夏代的《连山易》就是以艮卦作为第一个卦开头。这个大家可以在今后的学修中慢慢体会,你真体会到止的妙处了,那就真有修行入门的感觉了。总之,我们修行的入手处就在于此,而终结之处也在于此。
止!止!《周子通书》到此就全部讲完了,谢谢大家!
2008年2月至7月,讲于成都龙江书院
2014年5月,整理编辑于东莞慧韬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