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窄,日月星辰一时黑

“言曰从”,是说言语之正相,是柔顺、婉转,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这个“从”字,不能理解成一味顺从的意思。一个人的口才很好,语言沟通与交流上有天赋,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是很占优势的。语言口才是可以训练得以提升的,在西方的教育体系里,就非常重视讲演与沟通。但是,言语之正相,并不只是口才,更重要的是自然从容,讲话要有理有气有节,说话要条理清晰分明,同时更要善于婉转沟通,多理解对方的观点,不固执己见。

所以,我们平常跟人说话的时候,就不要动不动一句话就把人抵到墙角去,不给人家留余地。如果这样的话,两人只有不欢而散,不可能达成真正的沟通了。另外,我们说话也不能太满,在描述人、事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最”怎样、“绝对”怎样之类的断语,要善于婉转沟通,要善于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讲并不是要我们纯粹顺从,纯粹顺从那完蛋了,跟人谈生意如果完全顺从对方,那生意就没法做了,那也不行。“言曰从”,是指自在从容,要让别人觉得我说出来的话有道理。一个人说话从容自然、条理井然,那么别人一定不会小看你,因为你有道理在,有自信在。同时,又要有《道德经》里所讲的“枉则直,曲则全”的周旋功夫。既充满自信,又不亢不卑,同时理性沉静,自然成章,那你就很是受人欢迎了。

接下来是“视曰明”。说明目视之正相,表现在一个“明”字上。眼睛一定要明亮,心明眼亮,眼睛跟心灵是互为表里,内心很明白的人,眼神一定是清亮的。这个“视曰明”并不是指我们要像传说中的千里眼那样,视力超好,不带近视眼镜。这个“明”不是指物理的视力,而是指人的眼界高明、观照能力超强、洞察能力精明。

我们要做到“视曰明”,首先就要见多识广。如果是一只井底之蛙的话,永远不可能眼界高明。过去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也有对一个人眼界、洞察力的培养。眼界的高明程度,视野的开阔程度,这是一个人器局是否宽阔、弘大的表现。凡是做大事的人,这是首要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一点做基础,你的一切聪明才智都微不足道。为什么呢?器局乃旋乾转坤之基。你的眼界与视野狭窄,那你的内心也一定狭窄,你心中的天地乾坤就没办法开阔起来,哪里有成就大业的可能呢?《碧岩录》里面讲:“乾坤窄,日月星辰一时黑”,一个人内心黑漆漆一团,又有什么好谈的呢!

有了宏阔广大的器局,这只是基础,还要有超强的观照功夫,这就是君子内修的过程了。所谓的内观、内视,就是对自己心中的天地乾坤,做出一番秩序井然的调理。我们对外界的视野要阔大高明,对内心世界的视察则要洁净精微,乃至于达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最高标准。

这种内修的观照功夫发之于外,就是世事洞明、烛照幽微的洞察能力。有了这种功夫,你看一个人,一眼就能够穿透他的内心;你看一件事,一下子就能够抓住事情的核心。哪怕是千头万绪,如一团乱麻一样的事情,你都能够一下子提纲挈领,理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过去人们讲一个,能够“烛照幽微,洞开玄冥”,就是这种表现。所谓“玄冥”,就是看不见、摸不着、黑黢黢的一片;在这样“玄冥”的环境中,你都能一眼看清,如天光洞开,那么你的洞察力就达到了神鬼莫测的程度了。但是,这里也要有一个忌讳,忌讳什么呢?古人说“察见渊鱼者不祥”,你有很好的洞察力,这个没问题,但是,你太专注于细节就不能见整体,这个就适得其反了。另外,你的洞察力如果都放在“察见渊鱼”上,那么,你就会在细枝末节上花很多心思,心思太重会伤神,这就很不吉祥了。所以,有了这种“烛照幽微,洞开玄冥”,还要防止“舍本逐末”,还要有照见万物而不为万物动心的功夫。

我们平常也可以练习这个“视曰明”的功夫啊!当我们目光内视,视角就调整到最大化,周围的一切细微变化,都能有所察觉;但是当你专注于外界某一个点的时候,周围却是模糊一片。善于摄影的人,经常会因地制宜地调整镜头焦距,才能得心应手地拍出好照片来。我们也要善于调整眼界、视野的焦距,从而去认识、体察到更深远、幽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