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月,复兴党再次发动政变,成功地夺取政权。党的领袖、军人贝克尔出任总统。复兴党的上台结束了战后伊拉克政局动荡的历史。这一时期,贝克尔的侄子萨达姆·侯赛因在复兴党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年,萨达姆正式担任总统,成为伊拉克的独裁者。
复兴社会主义属于阿拉伯社会主义,而伊拉克复兴党的统治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建立了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党制政体,这一体制在萨达姆担任总统后最终完善了。其主要特点为:(1)党的领袖大权独揽。萨达姆一身而任复兴党(伊拉克)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总统、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为国家的最高领导机关)、武装军队统帅等职,总揽党、政、军大权,并直接控制着主要安全机构的领导权。(2)党领导政、军、警、特等权力机关。复兴党地区领导机构的成员基本上也是革命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从而在最高层实现了党政合一。复兴党还规定只有党员才能上军事学院,而党员军官可以不听从政治倾向可疑的上级的命令。(3)在政权高层任用本部落、本家族成员。党政高层中有大批官员来自萨达姆的故乡提克里特;作为军队最精锐部分的共和国卫队,其成员也主要来自提克里特。(4)成立统一战线式的政治组织。即1974年组建的民族进步阵线,包括复兴党、共产党、库尔德党派和独立人士,其核心无疑是复兴党。此外,党也控制了青少年、妇女、记协等各类社会团体和舆论工具。(5)以阿拉伯逊尼派作为政权的依靠。对于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多数属逊尼派),复兴党采取了软硬并用的手法进行控制。(6)以告密、监禁和武力镇压等非常手段严厉压制反对派。为了压制共产党、库尔德人、什叶派和党内外的反对派人士,萨达姆政权在国内鼓励告密,不经审判即逮捕、监禁、铐打和杀戮反对派,对反政府的库尔德人和什叶派组织进行无情的武力镇压,捣毁其村镇,迫使其流亡,甚至使用毒气大肆杀戮。因此,虽然设有国会并实行普选,伊拉克实行的是事实上的独裁政治。
第二,推行世俗主义政策。这是复兴党的一贯政策。在伊拉克,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对立使得这一政策尤为必要,为此,复兴党政权大力宣传美索不达米亚的辉煌历史。1969年以后,作为以逊尼派为主的政府,复兴党政府尤其对具有反政府倾向的什叶派采取了强硬政策。从政权的领导层看,逊尼派的主导地位甚至超过君主时期和1958革命后的卡塞姆、阿里夫时期。1948—1958年,在部长以上的统治精英中,逊尼派占44%,什叶派33%(其余主要是库尔德人)。而到1958—1968年,在同一层次的统治精英中,逊尼派占54%,什叶派30%。复兴党执政后,情况前后不一。1977年,在革指委和内阁部长中,逊尼派占55%,什叶派仅为21%。175政府还没收了什叶派圣城纳杰夫的宗教基金,禁止举行宗教游行,取缔宗教学校,停止电台电视中的诵经节目,取消学校里的宗教课,并大力推动提高妇女地位的运动。176
第三,推行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社会经济政策,如土地改革、对外资和本国大资本的国有化、提高社会福利、实行计划经济、提高妇女地位等。复兴党政权的土地改革较1958年革命后的卡塞姆政权和阿里夫政权更为激进。1972年,伊拉克在阿拉伯产油国中率先完成了石油国有化。进入70年代以后,伊拉克也开始推进私有化运动,尤其是在两伊战争期间。此外,政府也大力推进经济计划、多样化与工业化等。在1975—1980年发展计划中,对工业的投资达到农业的2倍以上,主要发展的部门有采油、炼油、天然气液化、石化、电力、冶金、机械、建材和采矿业等,纺织、食品、造纸、药品和家电等轻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1978年,政府颁布法律,规定15—45岁人口都必须扫盲。全国开办了数千所扫盲学校。
复兴党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但是,其独裁统治也埋下了尖锐的民族、教派矛盾的隐患。
四、萨达姆的对外政策与海湾战争
复兴党的外交原则包括泛阿拉伯主义、激进主义(石油国有化,反美)、争当阿拉伯世界和不结盟运动的领袖等。这导致了与西方和周边海湾君主制国家关系的恶化。例如,巴格达支持伊朗胡泽斯坦省(以阿拉伯居民为主)的分离主义运动。进入70年代以后,外交孤立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促成了对外政策向国家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转变,而丰富的石油收入为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复兴党的传统政策是对苏友好。截至1971年,伊拉克接受的苏联军援达10亿美元,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名列第三。1972年双方签署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为期15年的苏伊友好条约。1975年后伊苏关系明显降温,以后伊拉克还反对苏联干涉中东事务和入侵阿富汗。
与此同时,1973年以来,伊拉克与西方、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关系迅速发展。西方的目的主要是确保本国的石油供应,进入伊拉克的商品、劳务和军火市场,影响其内政外交,遏制苏联在中东的势力。在军备方面,伊购买了法国出口军火的1/3以上,如海市蜃楼式战斗机。联邦德国也出售了旋风式战斗轰炸机、导弹和豹式坦克。意大利出口了军舰,还帮助伊修建港口、海军后勤设施和培训海军人员。据估记,伊进口的武器装备中近一半来自西欧。法国也帮助伊建造核反应堆。
在1967年“六五”战争中,伊拉克断绝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但此后双方关系逐渐升温。1977年美国对伊出口达到2.11亿美元,超过了苏联。两伊战争期间,伊美关系明显改善,美国利用伊拉克来遏制伊朗。1982年,里根政府把伊拉克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去。1984年,两国复交。在此前后,美国向伊提供了一些民用和军用物资。华盛顿还通过沙特向伊拉克提供有关伊朗的情报,1甚至向巴格达提供了用于生物战的疫苗。
在阿拉伯政策方面,伊拉克与叙利亚历来关系不睦,双方在河水分配、意识形态(两国各自宣称自己是正宗的复兴社会主义)、争当阿拉伯世界霸主等方面存在矛盾,两国的联合计划无疾而终。在十月战争中,伊拉克仅派2万军队参战。巴格达还支持阿曼佐法尔地区的反政府组织。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一直存在着种种矛盾,例如领土争端(阿拉伯河;伊朗未移交1975年阿尔及尔协议规定交割的300平方公里领土;海湾三岛)、教派争端(什叶派与逊尼派之争;伊朗鼓动伊拉克什叶派叛乱)、民族纠纷(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的矛盾;双方的库尔德问题;胡泽斯坦的阿拉伯人问题)、意识形态纷争(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朗政教合一体制的分歧、“输出伊斯兰革命”)、对海湾霸权的争夺等。到70年代末,伊拉克的石油产量超过伊朗,经济实力迅速增加,军队规模扩大、装备精良。反观革命后的伊朗,则政局动荡,经济滑坡,军队人员骤减,武器装备缺乏零部件。对于伊拉克来说,这正是它夺取海湾霸权,进而确立在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的大好时机。萨达姆的伊拉克第一次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将伊拉克一步步拖入了深渊。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动飞机轰炸伊朗的军用机场,5个师的地面部队分三路突进,两伊战争正式开始。伊拉克在一项声明中宣布了战争的主要目的:收回阿尔及尔协议划给伊拉克的领土;全部占有阿拉伯河;阻止输出“伊斯兰革命”;胡泽斯坦省自决;海湾三岛交还阿拉伯国家。
巴格达计划在两周内结束战事。但是,伊拉克在经历了初期的胜利后,9月底战争陷入胶着状态。1981年5月以后,伊朗军队转入反攻,并于7月中旬进入伊拉克境内,“闪击战”成为一场漫长而血腥的消耗战。伊拉克在战争中得到了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大力支持,包括沙特和科威特,它们提供了大量贷款。1988年4月,伊拉克大举反攻。同年7月18日,伊朗被迫宣布接受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两伊实现全线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