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出来的产品市场欢迎,才是衡量研发成果的“金标准”。新药的本质是商业科学,脱离商业原则的新药研发只是一种昂贵但无效的智力劳动。我国医药企业新药研发选题立项常常会犯“闭门造车”的错,缺乏对临床需求的把握,缺乏与企业营销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国产的创新药中不乏年销售额不超过1亿元的产品,只要在市场准入、产品定价、招标采购等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让创新药面临不达预期的结果。
搞研发的科学家不“可怕”,懂营销的科学家最“可怕”。研发人员是逻辑性思维,营销人员是市场性思维,研发与营销二者相互融合能放大产品价值。研发立项的选择,信息正是来自于市场,让营销人员早期介入,市场信息及时反馈,新产品到了市场才有活力,才有竞争力。例如天士力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复方丹参滴丸,从市场、BD再到研发人员都参与整个研发过程,充分调动各方的信息与资源,市场人员对立项甚至有一票否决权。闫希军曾说:“天士力的新药研发与市场营销无缝对接、双轮驱动。从市场信息的反馈、营销人员早期介入产品上市后的技术提升,天士力已经把营销思维揉进了研发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