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短的句子越有杀伤力。本章就是其中一例,四句话刀刀见血,都有针对性,甚至可以说是延续几千年也没有根本解决的人类政治困境,也是儒道两家争执千年的根本分歧。
孔子虽然也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看起来将道、德也是放在高于仁的位置,且不说孔子的道、德与老子的是否有所不同(其实相似之处大于差异之处),无论孔子本人还是其后的子思、孟子、荀子、易传派到董仲舒、王冲、贾谊、韩愈、朱熹等,几乎所有的儒家都是将仁、义、礼作为道与德(尤其是崇德)的核心。在天下归仁与天下归道的根本问题上,儒道两家或者说老子与孔子的分歧是不容混淆的。
老子观点很清楚: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德篇第1章),一个“失”字,就是本章“大道废,乃有仁义”的出发点。韩愈则提出儒家的逻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原道》),为了反对老子,连孔子的逻辑也一起反了。可见儒道争论到唐代,已经达到了何等激烈的程度。
仁义能够拯救人类的混乱吗?仁义如果不能,大道就能,玄德就能吗?还是如苏格拉底说的“知识就是善”,斯宾诺莎说的“只有通过知识,才能克服激情”,获得内在的宁静,达成“政府如何安排才不会变成暴政,才适合公民的安宁与自由”?或者,人类并不能被拯救,战争、混乱、暴政,只能或最多是被抑制,而并不能被根除?
上述追问的答案无论是什么,并不能贬低古今中外哲人在探索人类理想国上的努力的价值。这也就是说,我们评论老子、孔子的分歧,或者中外思想的分歧,并不一定需要选边站队,而要对所有探索人类良好秩序解决方案的思想,给予更多同情的理解,以及必要的评论,而不要有“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的心态。
为思想而殉道、宁杀身以成仁、义之所在,奋不顾身,无论是为道、仁、义,牺牲小我,成就他人或家国天下的,有名的、无名的,都是可敬可佩之人。就此来说,道也好、仁也好、义也好,都是人类普世价值的思想武器,并无必要去讨论,哪一个更高级。另一方面,从思想史的角度,有必要阐明每一个思想家观点的逻辑,在这种比较中,提供更宽广的思维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