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官吏品秩形成了以“石”计量的基本方式。秦代官吏品秩史料不全,散见于史书可考者,在丞相以下,有两千石、千石、八百石、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百石、斗食十级。大约秦代这一系列刚刚形成不久,加之有等次较繁的爵位制度作为秩级的补充,所以官吏品秩较为简单,级别较少。
汉代的情况就与秦代大不相同了,秩级制度开始完善。西汉的官吏秩级,大致分为四大等、十八级。第一等为郡国长官以上的高级官吏,包括丞相和太尉、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四级;第二等为县令长以上的中层官吏,包括千石、比千石、八百石、六百石、比六百石五级;第三等为县长以下、掾属以上的中下级官吏,包括五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七级;第四等为基层事务性官吏,包括百石、斗食两级。成帝阳朔二年(前23年),除八百石秩就六百石,除五百石秩就四百石,使其系列变为十六级。所有官吏,包括候补备用性质的郎官,以及不是官吏的皇亲国戚、后宫嫔妃,全部被纳入这一体系。
西汉各秩级常见官职表
秩级 代表性官职
无秩 丞相、太尉(成帝以后成为三公)
中二千石 御史大夫、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等)、京兆尹等
二千石 列卿、校尉、郡守、国相等
比二千石 光禄大夫、中郎将、都尉、中尉等
千石 丞相长史、九卿丞、御史中丞、万户以上县令等
比千石 谒者仆射、虎贲郎等
六百石 列卿丞、郡丞、州刺史、次万户以上县令长等
比六百石 太常博士、议郎、中郎、减万户县令长等
四百石 县丞、丞相史等
比四百石 光禄侍郎、丞相东西曹掾等
三百石 次减万户县长等
比三百石 光禄郎中、丞相掾等
二百石 县尉等
比二百石 光禄节从虎贲、丞相属等
百石 官署之吏
斗食 官署之佐
东汉秩级较之西汉变化不大,仅取消了比千石级,增加了佐吏级,并把三公定为万石级,全部秩级仍为十六级。但是,由于各种官职地位的升降及其权力的增削,官职所属秩级的变化较大。
东汉各秩级常见官职表
秩级 代表性官职
万石 大将军、三公
中二千石 九卿、河南尹、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等
二千石 度辽将军、大长秋、州牧、郡守、国相、王国太傅等
比二千石 都护将军、中郎将、都尉、侍中、中常侍、校尉等
千石 太中大夫、尚书令、御史中丞、洛阳令、京兆大县令等
六百石 九卿辖令、中散大夫、议郎、次县令等
比六百石 光禄各中郎、太子洗马、王国治书等
四百石 九卿丞长、次县长、洛阳县丞等
比四百石 太尉东西曹掾、光禄勋属侍郎、王国谒者等
三百石 九卿丞、小县长、侯国相等
比三百石 光禄勋属郎中、中黄门等
二百石 九卿各史、太子舍人、王国郎中等
比二百石 大将军屯长、太尉属、光禄节从虎贲等
百石 九卿各吏、郡国从事、州曹诸掾、乡有秩、三老等
斗食 九卿员吏、郡县员吏等
佐吏 九卿佐、郡县佐吏等
汉代秩级在官吏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秩级和和官职基本一体化,甚至成了官职的代名词。但是,由于以石论秩来源于俸禄的计量方法,而且同官吏职务紧密相关,因此,以石论秩对于虚职官员和不任职务的统治者不大方便,“名不正,言不顺”,迫使统治阶级在后来作了较大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