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绿色浪潮: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绿色浪潮也称“绿色革命”,又称“农业革命”“小麦革命”,是印度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而推行的农业发展新战略。20 世纪60年代,印度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引进并培育新品种,使用化肥,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这些措施使印度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大量抽取地下水,土地退化严重,粮食增产潜力减弱。2004年开始,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等。这次“绿色革命”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72%,在国民收入中,农业占近一半,农产品占出口的1/3。印度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在印度国土总面积中,有50%以上属于可耕地,而在全球陆地面积中,可耕地只占10%;印度全国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农业-气候地带,在世界60种类型的土壤中拥有46种;由于日光光照强度大和雨水足,印度大部分地区农产能达到每年3熟。

虽然农业是印度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和优势部门,但同时又是落后部门和弱势部门,农业远远没有发挥它的固有优势,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处于世界最低水平,印度农业只能满足国民经济的最低需要。独立以后,印度政府为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印度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归功于“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和“彩色革命”。

印度曾经是一个灾荒频仍、严重缺粮的国家。1950-1979年的29年中,灾荒不断,农业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7%,粮食严重不足,只能靠进口解决粮食危机,到1977年为止,共进口1.1亿吨粮食,其中一半多来自美国。在粮食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印度在英·迪拉政府时期于20世纪60年代中叶依靠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援助,开始推行以农业技术改革为中心的“绿色革命”。

图2-5 英·迪拉

绿色革命的内容之一,是扩大灌溉面积。印度每年都有很长的干旱期,许多地区水源严重缺乏,降雨在季节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因此灌溉事业对印度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印度灌溉事业早在英国统治时期就已较为发达,当时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有“世界灌溉中心”之称。独立以后,特别是实行绿色革命以来,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兴修水利,灌溉的投资和面积不断扩大。

连接苏特里杰河与比阿斯河的人工运河,全长500公里,1977年交付使用,为印度的粮仓——旁遮普和哈里亚纳、干旱的拉贾斯坦等省邦以及德里一带的农业灌溉提供了条件。灌溉投资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比50年代初期增长32倍,水浇地面积从2256万公顷上升到5264公顷。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灌溉面积已达6000万公顷以上,占总播种面积的25%。大中型水利工程可灌溉2700万公顷土地。小型灌溉系统,如自流井、管井、水渠等也在迅速增加。

绿色革命的内容之二,是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品种。在同样的耕作条件下,采用高产良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印度政府开始是从国外引进高产品种,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立中央和地方的种子研究中心,对上千种小麦和上万种水稻品种进行筛选,然后培育出自己的高产优质品种,加以播种推广。

印度发展粮食作物高产品种,是从1963年引进墨西哥矮株小麦开始的。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已培育出了一批小麦和水稻的高产优质品种,被称为“神奇的种子”,一般比当地品种高产二至三倍。印度全国建立起良种培育、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条龙体系。国家种子公司生产和出售的良种,包括70多种作物的250个品种。各邦设有良种检验局,保证出售的良种质量。良种销售网遍及各地,共有100家种籽分销站,4000多个零售站。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高产品种播种面积不断扩大。1966年高产良种播种面积仅为189万公顷,占全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3%,10年后增至3448万公顷,占37.5%,1981年达到4520万公顷。其中,小麦良种种植面积由1968年的294万公顷增加到1979年的1610万公顷,比重由19.7% 提高到71.1%,水稻良种种植面积由178万公顷扩大到1690万公顷,比重由4.9%提高到41.7%。

绿色革命的内容之三,是大量使用化肥。增施化肥,提高土壤肥力,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个有效手段。印度农业部门原来很少使用化肥,20世纪50年代初化肥施用量非常低下。绿色革命期间,政府大力宣传示范,使农民认识到使用化肥对增产增收的好处,并不惜工本,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政府为保证化肥供应,一方面兴建了一批化肥厂,另一方面从国外进口大量化肥(约占40%)。化肥年均施用量20世纪60年代增加到20万吨,70年代达到300多万吨,80年代接近600万吨。化肥每公顷年均用量由1952年的0.5公斤增加到1978年的29.8公斤,提高了59.6倍。30年来,化肥消费量提高了70多倍。农药的使用也在逐渐扩大,1973年为4万吨,1978年达到6万吨。

绿色革命的内容之四,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使用现代农业机械,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而且可以提高复种指数。独立初期,印度农村使用农业机械的数量微乎其微,1951年全国农用拖拉机只有9000台,平均每10万公顷使用7台。绿色革命期间,政府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

国内农业机械的生产能力成倍提高,拖拉机的生产能力从1972年的2万台增加到1979年的6万台,电动水泵、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脱粒机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农用飞机也开始局部使用。1979年,农用拖拉机增加到40万台,农业电力从1951年每公顷使用1.5度增加到1975年的50度。

绿色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生产力方面,绿色革命提高了农业增长率和生产率,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印度粮食总产量从1965年的7235万吨增至1975年的12102万吨,增长幅度为67.28%,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农业基本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到80年代中期,粮食产量保持在1.5亿吨左右。

图2-6 粮食大丰收

由于粮食产量增加,使印度由一个连年缺粮的“饥荒之国”变为自给并出口的“余粮之国”。1977年,印度不仅停止了粮食进口,而且有2000万吨的储备粮。1978年以后,印度连续3年成为粮食净出口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印度保持了粮食自给并有盈余。这个成果,对于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在生产关系方面,绿色革命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绿色革命之后,在印度全国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特别是在绿色革命之乡西北部的三个邦——旁遮普、哈里亚纳和北方邦,被认为是连片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农业占优势的地区。这里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农业资本家阶级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工人。

绿色革命是在不改变现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通过现代农业技术从生产力来改造传统农业的,因此它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是,绿色革命的最大受益者是少数新兴地主阶级和富农,他们可以运用大量资金扩大再生产,获得高额利润,而农业雇佣工人则大量增加,贫困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并负债累累,从而加剧了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

第一次绿色革命基本解决了印度的吃饭问题,但并未解决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整体贫困问题。因此,在2004年印度大选期间,印度正式提出“第二次绿色革命”口号,主要是解决第一次绿色革命以来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系列难题。可以说,印度第二次绿色革命是继土地改革、第一次绿色革命和市场化改革后开启的新一轮农业改革。这次农业改革是在总结了前几次改革的经验教训,在21世纪印度大国梦的激发下以及受到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现实变化影响基础上采取的振兴印度农业的新发展战略,其主要特点在于依靠市场作用的同时,使农业发展回归到政府计划和指导下,通过制定和实施高效的农业发展战略开创出农业发展的新道路,使农业成果惠及所有农民。这次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与跨国粮食巨头在转基因作物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问题上较量的挑战,也面临着合理地发展生物能源以及克服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挑战,这也促使印度农业发展在开放与保护之间探索新的出路。第二次绿色革命能否战胜这些挑战,关键在于印度政府能否发挥领导作用,提高行政效率,使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好信息和技术资源。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上任不久,政府便开始放行转基因植物田间试验,离莫迪家不远处一个围栏样地里,开着黄色花的荠菜遍布,这些代表着莫迪政府对于转基因植物有效禁止的逆转。有报道称,莫迪将印度第二次绿色革命押注在转基因植物上。允许研究转基因食物是莫迪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印度的都市化正在吞噬着可耕种土地,而2030年印度将有15亿人口需要吃饭。

2015年,莫迪在一次有关农业的活动上提出,印度应该进行第二次绿色革命,印度的农业在投入、灌溉、附加值和市场联结方面都较落后,政府决心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莫迪在巴尔西为印度农业研究机构奠基时表示,我们已经见证了第一次绿色革命,现在,时代的需求要求我们应该毫不延误的实行第二次绿色革命。他强调,要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产量,要有一个平衡的、全面综合的计划,才能改变农民的生活。

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速位居全球第二,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的高速度,尤其是从2012年开始,印度经济开始不断加速,从5.484%跃升到了7%以上,2015年甚至达到7.9%,接近8%的水平。2015年印度经济总量一举超越俄罗斯、巴西与意大利,跃居世界第7位。2016年印度依然保持世界第七位,进一步巩固了对意大利,俄罗斯和巴西的超越,同时进一步缩小了和西方主要强国的差距, 印度经济总量已经是第6位法国的91.6%,是第5位英国的85.8%, 是第4位德国的65.1%,是第3位日本的45.7%。2015-2025年印度经济总量将逐步超过法国、英国、德国、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位。印度到2025年的崛起,也必然会改变世界的力量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