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企业综合绩效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目的是为了统一全体员工的意志,让整个企业围绕着综合绩效目标开展工作。确定综合绩效目标的步骤是:第一步罗列主要的管理指标和目标值;第二步决定企业综合绩效目标。(一)罗列主要的管理指标和目标值把体现企业重要目标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指标和目标值用具体数值罗列出来,罗列的依据是构成利润的几个关键要素及QCDSM数值。表5-1就是××企业罗列出来的主要指标和目标值。表5-1××企业的主要指标和目标值序号指标目标值1利润额提高30%2销售额提高30%3材料成本降低3%4费用成本降低5%5战略支出提高20%6不良率降低50%(二)决定企业综合目标公司决策层采用背靠背打分规则对各项目进行打分,然后由方针目标推进部门人员统计各项目的合计得分,得分最高的项目就可以被定为企业综合绩效目标项目。得分最高项目不止一个时,公司最高管理者确定公司本年度的方针目标管理综合目标。表5-2是××企业各项目的打分结果。表5-2××企业背靠背打分的结果​ 打分标准:最重要20分;重要10分;一般5分目标项目2007年现状2008年目标公司决策层共5人总分ABCDE销售额……201520151585分利润额……202020201595分材料成本……151520151580分费用成本……102020102080分战略支出……102020201080分不良率……51010101045分由背靠背打分的结果可知,利润项目95分,是最高分,将这一结果报告给总经理,经总经理确认后,就可将其确定为企业综合绩效目标。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打分好像多此一举,意义不大,因为明眼人都很清楚什么是企业最关键的综合绩效目标。但是,优秀的经营者应该明白,这种背靠背打分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促进经营层成员关注公司经营,并积极参与到整个经营的决策过程中,便于形成团队共识,使全体员工步调一致。根据经验,大多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利润作为企业的综合目标,但这种选择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军工企业就可能选择其他选项作为其综合绩效目标。
主要表现(1)假冒建设单位名义或虚构工程项目与他人签订工程类合同,骗取工程保证金等款项。(2)挂靠人员以被挂靠单位名义,虚构建设项目骗取工程保证金等款项。(3)总包方通过虚报工程量、隐瞒单价、虚构合同和结算材料骗取建设单位工程款。法律后果(1)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非合同履行过程中诈骗公私财物的,构成诈骗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2)如果与存在上述诈骗情形的单位进行合作,可能会遭遇诈骗,工程款/履约保证金存在无法追回的风险。防控措施(1)签订合同前,需提高风险意识,对合同相对方的主体资格、诚信情况、经营状况、资产实力、履约能力等进行核实了解,避免与失信企业、经营不善的企业进行交易,防止对方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进行欺诈。(2)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无法如期付款、因客观原因需要改变合同内容等情况时,需及时与合同相对方进行沟通,共同协商解决办法,避免无故不履行合同义务,防止被对方认定为合同诈骗。(3)在结算过程中,应确保结算资料的真实性,实事求是,避免发生因存在虚构工程量、虚增费用等情况而被对方认定为诈骗。(4)总包方与建设单位因施工中存在的停工损失、变更等费用不便直接签证确认,而双方达成以其他方式进行补偿,特别是以虚增某部分的工程造价的方式进行补偿的,应保留相关证据,否则一旦建设单位反悔否认双方达成的默契,反以诈骗罪追究总包方责任。(5)时刻关注合同相对方关键信息的变化,如履约能力、资信能力等,及早发现并处理,防止被骗。(6)提高法律意识,规范公司员工的对外代理行为,禁止未经审批擅自加盖公司印章,或未经审核随意对建设单位或分包方提供的文件进行签字确认。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出自《主道》)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据此得出君主要法道的结论。如何法道呢?看问题要看其本原,判事之成败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准则。本原和准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性的因果关系,有此因则有此果、知此因则知此果。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出自《功名》)遵循自然之道,推行源源不断的政令,所以叫做明主。【评】:“道”这个概念,用现代词汇翻译,勉强可以译为“客观规律”。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同两千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古人描述道时的举例的很多现象现在都可以更科学地进行解释了,但我们现代人并不能因此说古人创造的“道”这个概念是错的,或者过时的。体道有多种途径,所以古人在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也不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下,能制定出天文历法,即是一例。且中国古时学问多重在人生界,当世人性与古时人性无异,古时人生、人性研究成果便有当世价值。法道而行的难点,其实不在于知道要循道、顺道,而在于个人理解的“道”是什么。所以在实践中,这是很容易走入误区的,即你以为你所做的符合道,而其实你错了。所以一定要在体道上下功夫,体道不是一时一刻的功夫,而是一生一世的功夫。如何下这个功夫?法家不太讲功夫论,但儒家讲功夫论多,可以用儒家的功夫,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论语》和《中庸》)。韩非子提出以道为师的意义有二:一是让领导者有所敬畏。不要因为权势在身,而纵性逞欲,行事不做分析、不做论证、不计后果,置组织的利益、众人的得失与感受、未来的利益于不顾;也不要因为一时之成绩,就感觉老子天下第一,罔顾现实、倒行逆施、指鹿为马、为所欲为。人一旦把自己当成神,基本也就处于癫狂状态了,也就距离灭亡不远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ThosewhomGodwishestodestroy,hefirstmakesmad。”古希腊悲剧作家欧底庇德斯说:“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二是让领导者意识到人必有自身的不足与局限,必须勤以学习、宽以纳谏、缜以思考、慎以决策,才能不远道、不悖道。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说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什么意思?”孔颖达做了解释后又说:“非独匹夫如是,帝王亦然。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注:蒙童时代就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治民理政,不以苛察为明,容物亲众。’若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
传统媒体时代,大型媒体将新闻放在头条,就是头条新闻。互联网时代,这个原理仍然适用,毕竟,任何时代都有大咖,都有中心化媒体。还有一类头条,占据头条很偶然,是同频共振的结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河南省实验中学某老师的一封辞职信,网友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这封辞职信走红,是偶然中的必然。说它偶然,仅仅是因为一位朋友觉得有意思,拍摄辞职信后发到网络上。每天发到网络上的这类信息多得很。说它必然,就是因为它太容易引起共鸣了。有共鸣,就同频。有同频就有可能共振。互联网时代,大量头条就是同频共振的结果。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情绪共鸣,就是互联网传播的同步共振。情绪共鸣是移动靶在传播领域,传统中心化的媒体力量减弱了,新的中心化又产生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小中心。自组织、自媒体盛行。自组织、自媒体,意味着传播力量分散了,产生头条更难了。都知道段子、养生的文章受关注,生产的量大了,传播量就被摊薄了。尽管中国人天天抱着手机,但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都知道扎心的文章容易上头条,有人写了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上了头条,你写条更扎心的文章试试。传播奉行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别人用过的,你做得再好也无法上头条。每天都有头条,但每天的头条都只有一条或那么几条,争夺的人多了,进入头条的门槛就高了。齐步走,能让桥梁断裂,是因为齐步走的频率与桥梁的固有频率一致,这有极大的偶然性。传播的情绪,与社会情绪共鸣,这仍然有极大的偶然性。特别是社会情绪是不断迁移的。社会情绪共鸣是移动靶,把握社会情绪很难。商业情绪刚好与社会情绪共鸣,非常难。C端传播难复制,C端传播规律难把握,就是因为社会情绪是移动靶,而商业传播刚好与社会情绪实现同频,很难。刚好同频了,其实有偶然性,难复制。注意力资源稀缺任何一个时代,注意力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当然,因为技术进步,人们获取信息时间和数量在增长,但没有改变注意力资源的稀缺。自组织、自媒体、自传播时代,信息的生产量增加了。因为注意力资源的稀缺,传播资源薄了。任何时代,大众关注的头条数量永远是恒定的。社会注意力资源是恒定的不会因为自媒体时代,传播量大了,头条就更多了。具备上头条的传播很多,因为头条数量是恒定的,所以,传播引爆的临界点会越来越高。达不到传播的临界点的传播,是无效传播。因为传播资源被摊薄,更多的传播无法达到传播的临界点。传播达不到临界点就边缘化了。传播,要么引爆,要么哑炮。互联网传播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是0,要么是1,没有中间状态。这也是互联网传播让人困惑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互联网传播都希望创造奇迹。只要形成奇迹,还有可能引爆第二轮的现象级传播。
数见久待而不任,奸则鹿散。使人问他则并鬻私。译:君主屡次召见一些臣子来让他妈长久地等待在身旁而不任用他们,奸邪之人就会感到害怕而像鹿一样逃散。派人去办事,而又通过另外的事来询问就不敢弄虚作假了。(出自《内储说上七术》)疑诏诡使,即用可疑的命令诡诈地使用臣下,以考察他们忠诚与否,这是典型的诈术了。其原理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我的信息多,对方信息少,我以此而慑其行为、察其忠奸。我觉得诈术不可乱用,也须因人而异,适可而止,否则副作用很大。且疑诏诡使,上对下可用,下对上也可用,所以后世朝臣、皇子多有买通皇帝身边宦官了解内幕消息的。韩非子举的案例如下:故事1:庞敬治市庞敬是个县令,他派遣管理市场的人员去巡视,而叫其中的主管人员中途返回,站了一会,但并没有什么可告诫的,最后还是让他走了。市场的管理人员以为县令对主管有所指示,而对自己不予信任,因此再不敢做奸邪的事了。【解】:诈使生疑,因疑而恐,因恐而守矩。故事2:东周君寻簪东周君丢了玉簪,让官吏们去找,三天没能找到。东周君又派人寻找,结果在居民的房子中间找到了。东周君说:“我的官吏都不做事。找根玉簪,三天没有找到;我派人寻找,不到一天就拿回来了。”于是官吏都震恐不已,认为君主神明。故事3:商太宰治市商太宰派遣年轻的侍仆到市场上去,等他回来后问道:“在市场上见到了什么?”侍仆回答说:“没见到什么”太宰说:“虽说如此,究竟见到了什么呢?”侍仆回答说:“市场南门外牛车很多,仅能勉强地通行。”太宰就告诫他说:“不准告诉别人我问你的话”。于是太宰召来市场官吏并责骂说:“市场门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牛屎?”市场官吏很奇怪太宰知道得这么快,于是开始惶恐小心地对待职守了。
互联网是人类史上最大的舞台,横跨全球,日夜不休。普通的人生表演,观众局限于日常范围。互联网表演,在紫禁之巅。全球瞩目,谁都有机会一夜惊天下。然而,表演无限,观众精力有限。轰动的可能性百分之百,平摊到每个人,依旧趋于零。于是,现实中的富豪和明星,始终是网络上的红人。他们是名人中的名人。但名人不是网红。网红是新型俏货。货源充足。价格便宜。数量众多。易于买卖。这种定义,莫说网红自己,大踏步奔向网红之路的网友们,也绝不答应。不过,从事网红生意的人,都能会心一笑。互联网,是个超级娱乐市场,买主无数。传统专业演员,完全不够用。网红,就是互联网演员。不分专业和业余。红了就是红了,没红觉得自己红了也算红了,想红的一不小心也红起来。红完就完,从不奢望霸着舞台。专业演员根本做不到,也看不懂这阵势。仅仅“不靠业绩就能红”这一条,就让富豪和明星绝望。哪有这种道理?互联网上到处都有。网红能红,必有道理。骗谁也骗不了网友。网友认可的,不是东西也是东西。在网友们的眼里,除了沙子,什么都揉不进去。这网红,就是沙子。他们遍布网络直播室,成千上万,层出不穷。沙子与傻子,音同字不同。义同吗?很多学者已展开研究,这种课题的经费,比较好申请。据说,最新成果已通过答辩,说沙子就是傻子。学术上叫“音同义通”。当然,不全是傻子,只是会装傻。这是真功夫。网红令人追捧,有个最大的原因:他们是裸奔在网上的普通人。不普通也要假装普通。本色演出。这是网民大法。普通人的尊严,是九五至尊。社会离了他们不转。史上大革命或大动乱,全能证实。因此,网红的胃口都不大,只想用自己的名字刷个屏。你让我出了名,可以用我赚钱,我不在乎。十多年前的小胖,仅仅是斜了空气一眼,就成了网红。但人家不靠这个活着。至于芙蓉和凤姐,我曾在书里分析过,这回不谈。她们的共性是,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尽情表现自己。这是网红传统,也是网红基因。网红的产生,合乎自然律:独一无二。也契合互联网的逻辑和价值: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