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应对1.我觉得非常合适。2.那不可能,这款车很多人选这个贴膜。3.那你想要其他的吗?4.你先试试看。问题诊断顾客与销售之间经常是博弈的关系,明明觉着好,却偏要挑毛病。这招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体现,经常有小两口看上一套房子,内心已经觉得很好,但偏偏跟售楼小姐抱怨这抱怨那,无非是想压低价格。所以此时就看售楼员的火眼金睛了。“我觉得非常合适。”请注意这是“你觉得”,但事实是“我”在买东西。当说出我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把顾客推开了。现代消费者更强调我,因为我是主体,我代表自我。“你觉得合适”,对不起那你自己买去。“那不可能,这款车很多人选这个膜。”本来消费者在内心已经打定主意买这个膜了,可此话一出心里又在打圈,很多人?难道我就应该是那个很多人?特别是新买车,很多消费者都会有自己的主张,或出于颜色,或出于品牌,或出于发动机等等。这话意思能不能说,当然能说,但要换个方式,用另外一种口气。“那你想要其他的吗?”判断消费者的真实意图很重要。想要其他的吗?很容易分散消费者注意力。“你先试试看”。做贴膜不是做面膜,一张面膜效果不行的话,下一次换一张。要知道车贴膜会使用很长时间,“你先试试”这样的话几乎没有说服力,无非是在顾客耳边吹了一阵风。销售策略顾客的口是心非恰恰是考验销售员功力的时候。一般在购买大件商品时顾客都会比较慎重,有时商品价值不一定很高,但顾客也会很谨慎,因为可能会影响很长时间。车身贴膜是现代车辆的必要装备。就行业现状而言,车身贴膜也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那我们该怎样应对?1.观察法顾客表示不喜欢某件商品时往往会第一时间离开,相反则会流连在某件商品前。所以快速观察顾客微动作,更加有利于判断真相。如果客户不喜欢某款贴膜,你就看他眼睛此时盯在哪里,要是盯在贴膜上表明就是口是心非。还有很多动作,比如顾客触摸商品,也是口是心非的表现。2.寻找真相顾客表示不合适,好的销售员会进一步跟进,询问顾客真实原因。比如是否是颜色、是质感、是防护性能等不合适,总有一点是顾客心里所忌惮的。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会事半功倍。3.第三者赞美法顾客总觉得销售员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老王无论说得多诚恳,都会给人留下夸的形象,所以团队配合就体现在此时。当有位顾客在犹豫不决时,最好有人能给他下决心,而这种决心往往来自销售员以外的人。所以顾客犹豫不决时技师就该上场了,技师也许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就能快速实现销售。语言模板销售1:(顾客嘴上说不合适,眼睛却盯着贴膜)王先生,其实这款贴膜蛮适合您的爱车,您可以用手摸摸它的质感(引导顾客触摸,如果顾客手长时间不离开贴膜,表示成交性很高)。销售2:王先生,真不好意思耽误您时间了,您觉得贴膜哪里不合适呢?(3M贴膜假货多)原来是这个原因啊,的确贴膜选择很重要。大家都知道3M贴膜,随之而来的就是假货,而这种假贴膜有时很难辨别。我们也为这种假货头疼,因为它们扰乱了正常市场,不过您看我们是连锁企业,全市我们有近20家门店,我们之所以能做大做强主要是我们坚持正品,为消费者利益着想。您看这是3M的授权经营证,假货商店是不会有的。您再看墙上那张照片,那是我去3M参加培训时照的,与我合影的是3M全国培训经理,后面就是3M培训中心。假货或者小店是不能去培训的,您就放心吧。销售3:顾客正在犹豫不决时,技师从身边走过,看看贴膜,看看顾客,诚恳地说:“这个贴膜质量非常好,我经常换贴膜我知道,这个品牌的贴膜质量过硬。经久耐用,防护性能极好(讲完之后,离开)。”俞老师总结面对口是心非的顾客擦亮眼睛,坚持到底就是销售。
原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廊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详解类引】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这是三条行军布阵的基本原则,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故其主语都兵,即兵以诈立,兵以利动,兵以分合为变者。兵以诈立。跟《计篇》的十二条诡计差不多,是告诉我们要给敌人制造假象,让敌人看到的与实际发生的完全不同,以误导敌人犯错误,敌人犯错,我才有以实击虚的机会。进入实战阶段,必须使用诡计,而不能再考虑什么五事七计,没有那么多知胜的计算,这时候就是示形,制造假象,调动敌人,让敌人犯错,然后突然给他一个“惊喜”,打掉他的士气,打出突破口,获得胜利。韩信背水一战,关键的是在恰到好处的时间给了赵军一个“惊喜”,前边还没有将汉军赶进水里、歼灭的时候,后方大营被人家汉军占领了,这时候,赵军的心理防线被突破了,他们自己都认为败了;孙子亲自参与指挥的柏举之战,在孙武、伍子胥还在研究怎么打的时候,夫差的弟弟夫概已经带领自己的五千兵马冲上去了,而且大败楚军。有人说,兵以诈立的说法不符合孙子兵法的原则,不符合孙子兵法“五事七计”、“先胜后战”的原则,甚至孙子说的“知胜有五”也不是靠诈来了,这有点胡说八道的感觉,你自己只关注理论部分,而不懂实战。在实战阶段,不仅仅是实力、行军、训练,还靠将领的智慧,靠将领的指挥能力,在不断制造假象中,误导敌人,让敌人犯错误,才能实现以实击虚,用自己的石头去碰敌人的鸡蛋。以利动。这里的“利”是前文的“全利”原则,要以全利为原则来确定是否动。何氏注解说:“量敌可击,则击。”在保证能够全胜的情况下,就果断出击,把握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不要贸然出击,尽量保持守势。杜牧注解说:“利者,见利始动也”,这并非孙子的本意,不是见利才动,而是要确保对我有利,确保全利的情况下才动。见利即动,则容易被敌人迷惑,进入对手设计好的路线当中,孙膑调动庞涓的部队,就是先给其利,让他为利动,从而引入包围圈,不过孙膑给庞涓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否则难以迷惑庞涓。以分合为变者也。这是讲分兵战法。带兵打仗,兵力始终处在分、合状态中,也是前文讲的奇正,时而分兵,时而又集结在一起,分兵是为了调动敌人,迷惑敌人,让敌人也分兵,集结是为了聚焦力量给敌人致命一击。曹操注解说:“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李靖兵法说,兵散则以合为奇,兵合则以散为奇。三令五申,三散三合,复归正焉。毛泽东说,集中兵力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都知道集中兵力以多胜少容易打胜仗,然而每每分散兵力做事;红军以集中为原则,应对敌人;赤卫队以分散为原则,发动群众。这样就做到了“分合为变”,打开以争取群众,扩大影响,收拢(集中)以应付敌人。营销也要分合为变,淡季集中做市场突击,扩大影响,做出气势;旺季分散做销量。对企业而言,无论多少人,淡季永远多余,旺季永远不够用,分合为变则可高效使用有限的人力。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句是对行军节奏的要求。其疾如风。这是讲行动,也可以说是行军,或说进攻,或说撤退。行军需要速度,进攻或撤退都需要速度,所以要求如风一样迅速。张预注说:“其来疾暴,所向披靡。”其徐如林。徐,是舒缓的意思。这句说队形或阵型,行列整肃,犹似森然不乱的林木,整齐从容的推进。李筌注解说:“整陈而行。”杜牧说:“徐,缓也:言缓行之时,须有行列如林木也,恐为敌人之掩袭也。”部队在缓慢行军的时候,要有整齐的队形,像树林一样整齐划一,整体移动,给人强大的压迫感,让敌人找不到攻击你的突破口。侵掠如火。侵,越境进犯的意思;掠,掠夺物资的意思;侵掠是指进攻。进攻的时候像熊熊烈火之燎原一样,不可抵御。关键是制造一种不可挡的士气、势能。怎么样的进攻才像熊熊烈火一样呢?曹操注解说:“疾也。”就是速度非常快,给人一种势不可挡感觉。我们经常讲,怎么才能石头漂在水上呢?不取决于石头的大小,而取决于石头在水上的速度,速度越快就可以把石头漂起来。不动如山。曹操注解说:“守也。”李筌说:“驻军也。”这是说屯兵防守要像山一样不可撼动。张预注解应用了《荀子议兵》的观点,荀子说:“圆居而方正,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荀子的意思说,不动的时候,像山石一样不可移动,来犯的人,用哪只角来顶,哪只角就会立即摧毁。难知如阴。这是说隐蔽真形,使敌人难以预测,有如阴云蔽日一样,看不见日月星辰,不知我之虚实。李筌注解说:“其势不可测如阴,不能睹万象。”动如雷霆。张预注说:“如迅雷忽击,不知所避。”姜太公说,疾累不急眼而。这是说像雷电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天而降攻击你,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避。强调两个关键点,一是从高而下,建立起来的势能,你不知他,而他对你很了解,看得很清楚。二是快,快得像雷电一样,你没有躲避的时间。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是军争之法的基本行动法则,也就是说,行军、进攻、撤退、防守要做到这几个要求,在未战之时的训练中,也要按照这几个战法去训练。每一个支军队都有自己的战法,都有自己的战术原则,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武田信玄最喜欢《孙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他把风、林、山、火写到了自己部队的旗帜上。林彪也在实战中建立了自己的六大战术原则。1、一点两面。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敞开两面甚至三面)。集中兵力于一点上,采取纵长(点)与分散(面)相配合。那么开始突击时只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形成)逐次增兵逐次消耗的“添油战术”,“头尖尾巴长”,形成后劲最大的尖刀。7/9—8/9的兵力放在点上,2/9—1/9的兵力放在面上;放在点上搞集中兵力的绝对化。集中兵力打开一个口子,以保证打垮敌人。一点打垮了,其余的就会垮。只搞自己与自己的点与面的兵力对比,只在两面部署兵力,反对四面包围。四面包围是平均主义,缺乏重点,是逼敌作困兽之斗。“面”的配置:可以“一点一面”,也可以“一点两面”,乃至于“一点多面”,“三面”,“四面”。可以“有点无面”,可以“多点多面”,可以“点中有面,面中有点”。中心是为了集中兵力,只讲自己点上`面上兵力对比,把自己兵力集中在一点上。至于同战场上敌军兵力对比,则可以不占优势。   2、四快一慢。    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敌溃退后)追击要快。总攻开始时间要慢。“慢”的时间用以侦察地形`敌情,布署兵力`火力,进行政治鼓动工作,休息。不管情况与任务怎样,反正我要准备好了才打,没有准备好就不打。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不要害怕由于准备而产生的新困难,一不怕(因为自己准备而)敌人工事加强,二不怕敌人增援,三不怕敌人跑了。不能打急了,打急了就不能实现“慢”字。一开始进攻的时间不准快,只准慢。不管上边怎么催,总是要准备好了再打,没准备好就不打。攻击准备时间要超过战斗经过时间。如七天。(“四快一慢”是攻打四平失利的经验总结。攻打四平时侦察敌情不仔细,未识破陈明仁借鉴了日本人的守城战术。另外,林彪认为发动总攻太匆忙了,使许多战士牺牲在坚城之中。)3、三三制。步兵班编为三~四个战斗小组,每组3—4人,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结合配置。攻击时以小组为单位,呈三角形队形。这样进攻时队形疏散,减少伤亡4、三猛。猛打、猛冲、猛追。猛打、猛冲:必须拼命打,只管拼命打,第一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二梯队打,第二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三梯队打;照原计划硬打下去。猛追:(追击溃敌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拥上去,发扬冒险精神,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以乱对乱,冒险扩张战果,死追、硬追、穷追。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打光就打光,完蛋就完蛋。5、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根据敌人三种不同情况(防御、退却、要退而不退),采取三种不同的攻击方法(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一种是敌人守:要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再攻击。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如果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碰不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打,拖住他,使他摆不脱,然后准备好了再大打。再一种是敌人退:那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6、四组一队。以连为单位,设“四组”——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合起来为“一队”——突击队。是为了解决攻城战、巷战中的队形问题。同时说明不受四个组的限制,可以灵活运用。优秀的将领都会因敌,因环境创造一套有效的战法,克敌制胜,让整个部队都知道怎么才能打胜仗,戚继光发明了“鸳鸯阵”抗击倭寇,屡屡得胜。企业做市场,也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战法,开发市场如何操作,用什么模式,怎么开发,维护市场,怎么管理终端,建立客情,促销推广等,要有自己的一个成熟、有效的套路。如何你还没有,抓紧总结属于自己的一套战法,让团队到市场上知道怎么干,怎么有效的干。掠乡分众,廊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这是激励措施和核心原则。掠乡分众。是说打了胜仗,大家一起去抢钱,一起分钱。掠乡,是说打土豪;分众,是指分田地。把抢来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了,就像曾国藩带兵打南京城一样,攻进城了,财宝、女子都抢了运回湖南老家,这是战前的承诺,最后给朝廷回报说,太平天国太穷了,什么都没有,慈禧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战争的激励,也是战争的补给,前文说“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就是抢敌人粮食,从俘虏中补充兵员。刘邦攻下咸阳,有了粮仓,他自然可以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因为他不发愁吃饭问题了。廊地分利。扩张领域,奖赏给有功的人,这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激励方式,最先登上城楼的人,这座城就封给你了。悬权而动。曹操注解说:“量敌而动。”权,原意是秤砣,这里指衡量、权衡厉害关系的意思。要先权衡、衡量敌人的轻重,了解将领是否贤能,然后再动。这是行军节奏的核心原则,权衡利害,相机而动,要该快是快,该慢时慢,该隐蔽时“藏于九地之下”,该出击时则“动如雷震”、“攻于九天之上”。“掠乡分众,廊地分利,悬权而动”这三句,一说就地补给,抢敌人粮草、财富、人力;一说激励士卒;一说因地、因敌而动,权衡利弊之后再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张预注解说:“凡与人争利,要先量其道路之迂直,审察而后动,则无劳烦寒馁之患,而且进退迟速,不失先机,故胜也。”做到知敌之虚实,再依据地形规划适合自己的行军路线,就是军争之法。
“好”的薪酬体系的评判标准只有两个:一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和发展要求,二是否被员工普遍接受。因此,薪酬管理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从管理角度能否建立基于战略的薪酬管理体系,二是能否最终能够比较好的落实到“员工”个体层面。2008年,我在为一家企业(W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现该企业面临的最大困惑是如何评判员工的待遇标准。W企业在2003年改制后,薪酬体系逐渐走向市场化,采取“三挂钩”原则,即企业薪酬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企业薪酬标准与市场挂钩,员工个体薪酬与绩效挂钩。这个原则在运行之初,员工接受度普遍较高,打破了传统的“大锅饭”局面,根据业绩进行收入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逐渐对薪酬体系产生不满,问题主要集中在业务单元和非业务单元员工之间的薪酬分配上。在W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主要采用岗位绩效工资制,而市场人员采用业绩提成制。近年来由于产品的市场环境比较好,销售人员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部门员工,有的能高出一般管理人员的40%以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员工之间的不平衡。由W企业所面临的困惑引发的思考是,确定员工薪酬标准和实际分配的依据是什么?通过薪酬结构和薪酬体制能否解决内部公平性问题?
一般业绩差的企业,总容易把问题归结到某一方面,如产品老化、人员老化、模式老化等。其实,这更多的是借口。本质是什么?是缺一个有效的营销管理系统,没有营销平台。这样的企业就是给他再多的产品,再高的费用,我敢打赌,还是做不起来。在我们咨询改变的企业中,多是这个毛病,实际是整体落后。问题的解决,要从面着眼,从点入手,从解决困难开始,逐步进行平台建设。问题的症结何在?主要是六方面:第一个症结是缺乏规划,“抓机会代替定战略”。坦率地说,医药行业前些年就是机会性行业,尽管多、小、散、乱,但进入门槛低,违规代价低,运作成本低,这种环境下诞生了一大批老板吗,甚至当年的医药代表、地区经理也都当上了老板,不得感谢这个行业吗!政策是有问题,但是政策还是成就了一批企业,大多都分到了政策红利。但是,如果总靠机会,守株待兔,用昨天的经验和成功模式复制未来,昨天行,今天就未必行了。必须用制定规划,来改变靠抓机会代替做战略的老模式。这个战略可以比较简单,简单到一个年度的经营计划,也可以简单到几个方向,但是它是一个一揽子的规划,包括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什么资源、需要哪些能力、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我们在什么样的地区、去实现业务的增长。有一些企业做得很好,它的业务规划得非常好,在规划时会考虑到:我们的种子业务是哪些,三年要培育到什么样的规模,我们现在的基础业务是哪些,应该在年度销售计划中怎么体现,我们的未来业务有哪些,是在什么地方,我们还有一般业务,是放弃还是简单投入去执行,等等。这个规划一旦明确了之后,行动是按照规划来执行的。而且营销计划中的四个计划是一个系统,要相互支撑,包括销售计划、市场计划、费用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我们时代方略的理念叫策略领先,行动致胜,即策略在前,行动在后。可现在有些落后企业的销售队伍情况却是这样:做计划拍脑袋,要资源拍胸脯、完不成拍大腿,做考核拍屁股。不管一个亿,还是几个亿,听起来很激动,从哪儿来的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完成的,完不成不知为什么。因为没有规划,也没有相关的制度,只是感觉挺辛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点疲劳。在用人方面,凭感情多过做规划,谁对我忠心,谁对我忠诚,我就用他。因为缺乏规划就使得很多步骤都是零乱的。为什么会是这样?本质上还是想抓机会。其实企业家们都很困惑。他们能看到很多机会,但实现不了这些机会。因为没有规划,所以最终只能是有想法缺办法、有策略缺落实。第二个症结是缺乏管理,用工作要求代替目标管理。有的管理模式只会提要求,要求你做到什么程度,要求你要做一个计划,要求必须何时达到,达不到就下课。这叫结果导向,而没有过程控制。一个策略要去实现,必须要有中间的控制点,需要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去做。责任人是谁?行动方案是什么?什么时间达到?谁参与?谁执行?谁检查?这是目标管理过程,没有这个的话,这个工作要求就会变得很空洞。如果只提各种工作要求和考核标准,如发展要二次创业、公司要在短期上市、销售要目标翻番、要培育大产品、要建设专业化队伍、公司要创品牌等口号,但是没有具体落实这些口号的措施,最终只能不了了之。建立目标管理体系,需要对各项目标从战略层面、管理层面、业务层面进行目标分解和过程控制。如果只针对回款支付报酬,而没对市场开发、客户管理、产品管理、工作报表、人员培训、代理商管理等进行措施落实的有效管控,回款的结果也不可能实现,实现了也是有水分的。什么样的管理就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现在营销手段和方法几乎已经没有什么秘密而言,结果不同其实就是管理之差。今天的高水平营销已经不是简单的受政策保护、给回扣、学术推广,而是要有政府事务管理、市场管理、产品管理、客户管理、专业化队伍管理、营销信息以及竞争信息管理。第三个症结是缺乏控制,用销售政策代替营销管理政策管理代替营销管理,这个问题最普遍。我们的销售人员销售就是三板斧:第一降价,第二让利,第三促销。公司给的也很简单:第一销售政策,第二提成制度,也就这两条。、一旦遇到正规军的时候,就不行了,然后就开始抱怨。接下来怎么办?公司听销售人员的,销售人员听客户的,也就是客户绑架销售人员,销售人员绑架公司。这个问题,其实本质就是因为没有销售管理。销售管理是什么?是计划控制过程的综合管理。包括计划管理、营销策划、销售队伍的激励等等诸多方面。我们要做销售管理,要解决很多问题。要解决愿意买的问题,就是客户觉得你的产品好,有卖点,你的销售政策好,他能获利,或者能得到一个好的治疗效果。要解决愿意卖的问题。谁愿意卖?我们的销售人员愿意卖。他觉得有支持、有资源、有策略、有管理、公司有品牌,所以在这个当中他会按照公司的策略去做,做不到还可以改进。还要解决买得到的问题。怎么才能买得到?我们要渠道要广泛覆盖,终端要牢牢控制,这些是销售管理的内容。如果企业做不到,结果就是业绩连连徘徊,甚至还要下降。这样办法又简单了,又是降价。其实降价是最没有办法的一个办法,它可以短期内去用一用扩张市场,但长期用这样的办法,绝对不是好办法。有的企业频繁地使用这个办法,就是因为没有整体的销售管理。如果看到一个公司没有销售管理,只会用政策管理的时候,我可以断定,它是失控的。这个销售市场是控制在销售人员手里的,公司是无能为力的,一旦发生风吹草动,一旦发生一些市场变化,就会遭到重创。前些年如果你要问销售最重要的是什么,相当多的人会告诉你是销售政策,今天同样的问题,恐怕大多数人会告诉你是策略、人员和管理。有些企业营销落后,业绩倒退,看看现象就知道。销售人员甚至管理人员一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都不开一次营销会议,不做专业营销培训,也不针对性研究竞争策略,回到公司就是报销和兑现费用,管理的工具就是一张考核表,管理工作有财务的费用核算员担当了,核算员担当起了销售管理重任,实际上是销售管理缺位。公司上下的绩效奖惩都是一个政策核算表,既无重点地区的重点挖掘策略,也无战略地区的长远培养计划,更无困难地区的帮扶救助。一切就是几个点的计算,你给公司多少,公司给你多少,完成了多给多少,完不成扣多少,超额完成奖励多少等等。这种企业放在今天岂有不被淘汰之理。本来销售人员身体就单薄,没什么功夫,甚至还有点残疾,而偏偏对手都是NBA球员水平。其实,这不能怪销售人员,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还在主席台。我今天看到的优秀企业政策不一定是最优惠的,而政策最优惠、没有策略和管理的企业,却做不好,还不应该反思吗?第四个症结是缺乏执行,书面计划代替了策略执行。不是怕没计划,而是怕不执行。没计划说明管理处在初级阶段,只要改变就有结果,不执行说明该企业文化不正向,说过了就等于做过了,做过了就等于做好了,所有人都在敷衍老板,都在讨巧,这还了得。做了很多计划,市场部做了很多,销售人员做了很多,就是落实不下去,全部变成了纸上的文章,变成了一个书面的方案,变成了老板不知如何实施的计划。所以,当有策略的时候,能执行到位最好,当没有策略的时候,一定强调执行。没有执行,结果从哪里来?有很多企业,看起来没有太多的策略,但就是执行到位。执行的关键是计划与控制,要加强事前控制如工作合同,责任书、承诺书、军令状,奖惩办法,这是基础,没有这些谈不上执行力。要有事中控制,就是过程管理,也就是要行为控制;事后控制,就是兑现奖惩。重点是阶段性检查和及时奖惩,不检查等于放纵,不奖惩等于制度无效。及时发奖金是鼓励,拖延发是抱怨,不发是怨恨,等于告诉大家干了白干。奖励要让所有人心动,处罚违规者胆寒。美国人崇尚结果管理,认为只要有结果,不管你过程是怎么来的;日本人相信过程管理,认为好的结果是每个好的过程堆积起来的,所以重视过程管控。我的观点是控制过程,考核结果。对销售人员应该管理整个营销过程,需要做以结果为导向的过程管理。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如销售额、市场占有率、指标完成率、销售增率等效率指标,要有具体定性和定量目标,只不过定性的指标要用量来体现出来。把关键动作做到,如客户开发好、翻单快,代理商服务好、销售政策好,医生学术教育好、代表比竞争对手服务好。这些都做好了,岂有不好之理!第五个症结是缺乏人才,业务骨干代替领军人物。有些企业的营销管理者,不称职,不大换血,业绩起不来。许多公司的销售管理者都是业务员出身,自己做业务都是骨干,谈客户、签订单、搞关系都是一流,但是环境变化后如果没有高人指导,原来的老一套就会失效,主观不努力是一个方面,客观是不会。他们不会做计划,不会做管理,不会做培训。在当前需要全方位管理的竞争环境下,如何才能带领团队取胜却是一团雾水。原来的师傅带徒弟方式失灵了,公司又没给预足够培训,加上顶层没有营销操盘手指导,就停滞不前了。目前时代方略合作的许多企业问题就出在这里,从营销高管、到大区经理、到地区业务经理都是业务型的。企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设置大区经理,在区域管理层面上加强,可怕的是企业的大区经理被虚化,本来是强化管理的,也去做业务了。结果由于个人能力不够,公司管理职责不清,反而成了摆设。第六个症结是缺乏方法,简单手段代替组合策略。营销落后的企业有个通病,任凭竞争对手方法多变,自己营销方法还是老一套。没有套路,就像练武术一样没有套路,一看你打那套都是盲拳。普药就是三板斧:“降价、返利、促销”,而非渠道下沉、渠道分销、终端拉动;新药也是三板斧:“医院开发、专家拜访、医生促销”,而非政策保护、学术撑腰、“1+2”推广模式;招商还是三板斧:“产品招商、价格招商、被动招商”,而非主动招商、策略招商、对代理商管理、服务、支持、培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业化招商;OTC还是三板斧:“理货、促销、跑店”老模式,而非是解决连锁或单店的“客流量、客单量、会员管理”。这样的企业缺乏对环境变化的认识,缺乏有效创新的方法,缺乏营销的组合策略,就算给再大的压力,再多的奖金也不会改变。高水平的人引不进来,就靠听听会,片面了解一下,就想得到和领先企业一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他们的落后也是合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