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仪手册的编撰原则1.明确编撰企业礼仪手册的核心要义要明确编写礼仪手册目的:一要体现企业的文化理念,展现企业特色的风采;二要强化企业形象,即图片元素中的员工、办公场所、办公用品尽量采用本企业的人、场地或物品;三要体现国家特色、地方特色,尊重民俗文化和员工习惯。2.礼仪手册的主要结构格式性内容:如前言、分章节引言、结束语等。形象礼仪:如着装规范、仪容仪态等。商务礼仪:主要是商务行为的相关礼仪,如接待、签约、访问等。社交礼仪:如称呼、吃饭、介绍、递交名片、娱乐、礼品赠送等。办公礼仪:如会议、仪式、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礼品、合影等。出行礼仪:如乘车、乘电梯等。沟通礼仪:如演讲、交谈等。3.企业礼仪手册编写的原则(1)具体可行,方便操作。(2)图文并茂,便于理解。(3)体现企业文化特色。(4)制作合理,方便使用。(5)美观大方,色彩明快。4.基本要求此项内容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员工执行要求,如培训要求、宣传要求、评价要求、奖惩要求等。礼仪种类包括:(1)服饰礼仪。主要培训员工根据岗位身份、环境、时间应该具备的服饰礼仪规范。(2)沟通礼仪。主要培训员工面对领导、员工、客户及其他公众应该具备的正确的言词表达方式和能力。(3)行为礼仪。主要培训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得体的行、住、坐、卧、走等方面的礼仪规范。(4)办公礼仪。它体现在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柜台待客礼仪、商务洽谈礼仪、推销礼仪、商业仪式、会议仪式等。(5)礼仪文书。礼仪文书是人们在日常交往过程中,用书信和其他文字方式表达情感的礼仪形式。常用的礼仪文书有礼仪书信,如邀请信、贺信、感谢信等;礼仪电报;请柬;名片;贺年片;题词;讣告;唁电;碑文等。(6)家庭礼仪。礼仪在家庭及亲友交往范围内的运用是家庭礼仪,它包括家庭称谓、问候、祝贺与庆贺、赠礼、家宴及家庭应酬等礼仪规范。(7)习俗礼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存在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充分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并在社交往来中自觉尊重这些风俗习惯,有助于促进交往。习俗礼仪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礼俗、岁时节令礼俗、人生礼俗(如婚嫁礼俗和丧葬礼俗)等。(二)礼仪手册的编撰流程礼仪手册除根据企业需要自行总结编写外,各章节内容可从网站择取,也可参考专家讲座礼仪培训光盘等。图1-31为礼仪手册编撰流程图。图1-31礼仪手册编撰流程图(三)工具运用1.礼仪培训礼仪讲座是礼仪培训必不可缺的环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请专家现场授课;二是光盘授课。专家现场授课的优势是效果直观,员工更容易接受,劣势是花费较高;光盘授课优势是花费较少,劣势是员工只限于思维表层的接受,执行力度较弱。不管是专家授课还是光盘授课,都需要实操演练,让员工从亲身体验中学会礼仪规范。2.礼仪手册发放企业要给员工制定礼仪手册,手册中展示各种礼仪规范,需要图片展示的地方,最好是拍摄本企业员工的图片,尽量让更多的员工参与拍摄,拍摄的过程就是礼仪培训的过程。一本画面清新、内容详尽的礼仪手册,对新员工非常有帮助,员工能一目了然地知道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帮助员工尽快适应企业生活。3.礼仪实操请员工亲自参与排练需要掌握的礼仪规范,编排成礼仪操,举办礼仪操形象展示比赛,礼仪操还可以作为工间操,既锻炼身体,又强化礼仪规范。4.礼仪评比一是可以组织员工进行礼仪比赛,按不同类别进行评比,可以组织成礼仪展示模特秀、小品展示、情景模拟等。二是可以采取微视频、微信APP场景展示,让员工设计制作礼仪视频进行展播,也可以将员工礼仪展示拍成图片,编成APP场景进行展播,由员工亲自参与网络投票。三是发动员工编写礼仪歌谣,员工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礼仪规范编写容易记的歌谣,进行评比。再将优秀的歌谣作为公司礼仪规范在公共区域展示,配上作者的图片会更有感染力。四是可以组织办公礼仪之星评比,在公共区域设计礼仪之星展示墙,对遵守礼仪规范的员工进行展示、表彰、奖励。在各类的评比展示中,还可以邀请客户参与,如给评比活动打分、投票、点赞等,让客户参与评比还可以拉近客户与员工的距离,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五是设置礼仪流动之星。企业可不定期举办办公礼仪评比,设置一个漂亮的礼仪流动标识,由员工组织评比小组,不定期对办公室或服务岗位进行礼仪评比,发放礼仪流动标识。5.礼仪答题可以将礼仪规范编成各种类型的答题,让员工参与答题活动。一是通过手机网上答题。特别在答题最后给予红包奖励,或者设计其他奖励模式等。二是现场答题。由主持人组织,队员按组进行抢答。现场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表演环节,比如,如何接听电话、如何接待来宾、如何交接文件等,还可以设计事先由员工编排的情景剧在现场表演,让参赛选手找出情景剧中违反公司礼仪规范的情节等。三是每周可通过微信或者内部网络交流工具,发布一道礼仪答题,谁先答对,由组织者给予一个小小的奖励,此活动可由工会或团委发起,比如奖励一个水果、一朵花、一个书签、一块巧克力等。四是问卷答题。将礼仪规范编成问卷由员工进行闭卷或开卷答题,要有奖品设置,激发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6.礼仪提示一是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工具,特别是微信或者内部电脑网络系统,每天或每周选择一两次,通过网络发起温馨小提示,发送一些礼仪规范提醒,最好做成卡通人物形象提示,更具亲和力。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员工参与进来,比如,让员工轮流做礼仪值日、让员工亲自发送礼仪提示内容。二是由员工亲自设计礼仪小书签或者小卡片,在公共区域展示,亦可作为员工礼仪提示。7.礼仪拓展训练礼仪拓展训练可以设置客户开放日,设计一些礼仪答题、情景游戏等,请客户与员工一起参与,特别是通过此项活动帮助客户增长礼仪知识,提升客户与员工的亲密度,帮助企业拓展市场。8.礼仪内训师为鼓励员工执行礼仪规范,可以进行企业礼仪内训师选拔,执行力、协调力、讲解力、沟通力强的员工可以提拔为内训师,这样就可以节省外聘老师的高额费用。对于兼职礼仪内训师的员工,要给予奖励,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帮助员工成长。
兴兴在半年后向集团总部人力资源总监徐亮述职的时候,徐亮提了两个问题:“你知道房地产事业部的全年的销售收入目标是多少吗?上半年达成了多少?”兴兴想了几秒钟,不是很确定地答了两个数字。徐亮眉头一皱,说:“作为HRBP,你应该对这些核心经营目标与进展数字了如指掌、脱口而出啊,不然你怎么和业务部门对话,怎么用合适的HR解决方案与行动去匹配业务的需求呢?”兴兴的脸一下子变得通红,他确实对业务的数字关注得不多,加上自己本来对数字也不太敏感,看过后就像水过鸭背了无影踪。兴兴想,以后可得把这些经营数据用心看进去并吃透才行。徐亮说:“不仅仅是经营目标和进展这些短期的数字,还要把中长期的业务战略装在你的脑子里,然后有空经常去琢磨,HR工作怎么去与中长期业务战略相匹配,这样HRBP才能扮演好业务战略伙伴的角色。”接着徐亮把集团总部的业务战略、经营目标和进展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向兴兴陈述了一遍,兴兴对徐亮的业务了解程度及高屋建瓴的总结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心自己也要成为这样的HRBP。从此以后,兴兴养成了留心收集业务数据的习惯,每次看到业务部门发布业务数据的时候,他都会把这些数据读到心里去。他会先在在笔记本上做个记录,仔细琢磨数据背后的含义,然后把几个月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的变化,再与业务主管讨论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以及业务部门的下一步举措。兴兴针对业务的阶段性发展状况,会进一步和业务部门讨论他们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什么,人力资源部门如何对其进行支撑,从而动态地调整人力资源的阶段性策略与工作重点。另外,他更加关注事业部年度业务目标及其进展,对人力资源的诉求是什么,人力资源应该如何与其进行匹配。他尽可能地深入了解业务的根源与本质,分析其对人力资源的真正需求,他要求自己钻进业务的“肚子”中,看个究竟。这个过程中,他要引导业务主管去思考,和其一起分析业务现状及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提前识别风险,以确保HR能与业务匹配。这是一种联合规划的能力,HR要提前介入到业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一起讨论人力资源规划问题,进而才能从更前端去匹配业务需求,更深层、更前瞻性地影响业务。如果说业务是骨架,HR就是肌肉和血液。业务与HR也像鸟的一对翅膀,必须对称才能平稳飞行,所以人力资源工作要与业务共同发展,这样二者才是真正的伙伴。
1.常用的三种促销方式什么是促销?小店促销需要哪些辅助工具?常用的有超市邮报、店内特价和特殊陈列三种方式。超市邮报:可以说超市邮报是门店的一张脸,因为消费者在没有进店之前,首先看到的是超市邮报,看到之后,才会根据超市邮报上的商品、价格、来购买。75%的中国消费者都是冲动性的,只是在一刹那决定“我要买”,进店以后,购买的可能不仅仅是他原先计划要买的商品,还会购买很多其他的商品。对于零售门店来说,做到这点就算是成功了。因此超市邮报非常重要,帮助消费者在一刹那决定来还是不来,也决定了这次促销的成功与否。店内特价:在做促销的时候,毕竟邮报数量有限,所以有时候还会做很多的店内促销。特殊陈列:如商品的促销端架、地堆。夏天有些饮料,如果全部上货架,员工每天一两箱往上搬,会很累,所以,夏天要为一些高周转的商品留些空地,虽然店小,但还是要考虑。或者一些主题货架,在过节的时候,可能需要有一些礼品,如在中秋节摆放月饼的时候,也需要一些专门的货架来做陈列。不要以为店小,就可以什么都不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特殊陈列也是需要的。只有这些完全组合好以后,才是促销。2.特殊促销方式 SpecialOffer就是特殊促销方式,特殊促销方式的销售额平均增长幅度一般是价格促销的2~2.5倍。如图8-4所示。 图8-4促销方式对比 促销是件创意无限的事,只要能想出来,就可以做。如现在流行第2件折扣的促销方式,第2件5折,其实商品的折扣是七五折。在一张超市邮报上,是写第2件5折有吸引力,还是写七五折更有吸引力?事实证明,第2件5折更有吸引力。另外还有买A送B、买B送C、买大的送小的、金额类的折扣,还有类别促销。(1)金额折扣,如单次购物满50元,可以再减5元,这是鼓励顾客多买一些。从2008年年底开始,中国消费者整体有一个趋势就是购物的频率在增加,但是每次购买的金额在减少,不愿意多花钱。(2)满额换购,如一次性换购,购物满38元,可以以半价换购某个商品,或者以便宜的价格来换购某一些商品,这些方式的效果非常不错。而换购的商品,建议最好不要使用超市中正常销售的商品,使用居家用品、家庭杂货类商品,因为这些商品的单价顾客很难估算。一件换购商品的单价是10元,取一个市场相对的价格,以用5元的价格来换购,事实上可能它的进价就是4.5~5元。为了吸引顾客,虽然少赚毛利,但至少不需要倒贴钱。 (3)关联购买,就是买某种商品,再加多少钱即可购买关联商品的促销方式,如买洗发水,加10元即可购买护发素,还可以再加5元,可买定型水,类似于这样,由一个商品的销售,来带动另外一个商品的销售,一个最经典的关联购买案例就是尿布和啤酒的关联故事。关联销售是一个很好的促销方式,采购人员要好好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消费者把放在口袋里的钱拿出来。 (4)低价免单,购买任意几件商品,价格最低的商品可免费,这种促销方法,在卖面包、卖糕点的区域经常被使用。如面包全场买二送一,由于面包有很多种,可任选,其中最便宜的那种就可以免单,通过这种方式就提高了客单价。(5)时段促销,晚上八点开始,蔬果全场以低折扣促销,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一个促销手段。不仅仅可以用在蔬果上,其他商品,如豆制品、奶制品,也可以使用。与其让这些商品烂掉、扔掉,还不如让它们变成现金。因此,特殊促销对小店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如图8-5所示,促销商品中60%的商品是高周转、低毛利的,20%可用于特殊促销。10%的新品推广,也可以使用,往往新品上市,能够给超市带来更多的新人气。毛利补充性商品中80%的商品都是高周转的,但是它的毛利比较低。
在海湾八国中,两伊与半岛六国(属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发展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别。首先是自然环境。产油国的共同特点是耕地稀少、雨量不丰,但两伊要好一些。因此,六国经济以游牧、采珠、渔业、造船和航海业为主,而伊朗和伊拉克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其次,除油气外,产油国的其他矿物资源较为贫乏,而伊朗是中东产油国中仅有的拥有多种矿物资源的国家。两伊也拥有较多的人口和熟练劳动力,而海湾国家人口少、素质差。最后,八国早期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相比于半岛各酋长国,两伊的发展基础要好得多。产油国战后的经济发展可以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稳定政治经济形势、加强中央集权、实施国家干预经济和初步的发展时期(1945—1958年)。战后,各国致力于稳定政治经济形势,加强中央集权,建立现代内阁制和庞大的官僚机构,确立现代预算制度和财会制度,发行国家货币。在沙特,1953年伊本·沙特去世前不久,原汉志代表会议改组为大臣会议,其管辖权由汉志扩大到整个王国。在科威特和海湾各酋长国,行政机构的建立是在殖民地时期开始的,并受到宗主国的强烈影响。此外,产油国政府也致力于在内阁中创立负责经济发展的部门,如石油部、国民经济部、计划部、农业部、工业部、教育部、卫生部等;建立正规的预算制度和会计制度;确立本国的货币;发展官僚机构,等等。第二个重大步骤是由国家尝试控制主要的经济资源,尤其是石油,对外资、买办大资本实行限制,确立国家主义的发展政策。首先,产油国逐步加强了国家对石油资源和油价的控制。1950年,沙特与阿美石油公司达成利润对半分成的协议,后为他国效法;与市场价格脱钩的石油标价制度的确立也大幅度增加了各国的石油收入。沙特的石油收入因此从过去公司纯利的10%—20%上升到60%。石油国有化最早开始于50年代的伊朗,但未成功。海湾国家在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产油国经济。以沙特为例,1944年以前,政府的年石油收入不超过400万美元,而1955年高达3408万美元。在1947—1948财年中,石油收入已占预算总收入的65.2%;而且1948年以后沙特外贸开始出现长期顺差。203国家独立前后,外资和买办资本在中东的金融、外贸、制造业、公用事业、采矿、农产品加工、运输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买办资本中主要是一些在民族、教派、地区起源上与统治精英不同的阶层(如犹太人、基督徒、希腊人等),从而大大加深了双方的隔阂。1950年,伊拉克政府允许犹太人离境,国内的犹太商人均前往以色列。在中东,除了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样的背景外,资产阶级的“异质性”及其破坏国家政策的行为、石油美元大量涌入国库、阿以战争引发的驱逐犹太人运动等等都是促成中东国家对外资和买办大资本展开国有化的独特原因。第三个重大步骤是制订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发展。1949年,沙特政府宣布了四年发展计划,其投资大半用于交通运输。伊拉克于1951—1955年间共实施了四个发展计划,其中农业占总费用的33%—45%。在尚未独立的阿联酋,英国人帮助实施了最初的发展计划。在农业中,封建土地制是妨碍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伊拉克,为了缓和土地问题,政府向农民分配了210万杜诺姆土地(1杜诺姆=3.75亩)。但是,占农村人口不到1%的大地主仍拥有55%的耕地。但是,这一时期私人资本尤其是外国石油公司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沙特于1951年建成联结利雅得与达曼的铁路,全长565公里;沥青公路从1950—1951年度的45公里猛增至1959—1960年度的1660公里,而这主要是由阿美石油公司完成的。204公司也于1945年建成了该国第一座炼油厂。在一些落后国家,现代教育也正式开始了:卡塔尔,1951年;阿联酋,1953年;阿曼,60年代。在科威特,政府早在1955年即率先免除个人税收,并确立了免费教育、医疗和水电补贴的方针,甚至部分惠及外籍劳工。第二阶段,进行社会经济改革、促进国家干预经济和经济发展时期(1958—1973年)。本阶段以伊拉克共和制革命为开始标志,发展的主要特点为:第一、继续建立民族国家的进程,确立有利于现代化的开明的领导力量和意识形态。1961年,英国承认科威特独立。1971年,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建国。在伊拉克,1958年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在沙特,费萨尔亲王于1964年出任国王,确保了现代化的进行。在阿曼,赛义德素丹开始了初步的改革,而1970年卡布斯继位大大推动了阿曼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新思想的领导层提出了有利于现代化的开明的意识形态。伊拉克的复兴社会主义、沙特的“伊斯兰现代化”模式和伊朗的“白色革命”代表了产油国现代化的三大类型。其他国家则介于沙特和伊朗之间。总之,现代化成为所有产油国的共同目标,而有关思想成为这些国家统一国民认识,促进国家统一和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第二、进行以国有化和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经济改革,打击敌视政府政策的传统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伊拉克1958年革命后,私人资本即从工业中大量撤资,蓄意制造消费品匮乏。1964年5月以后,商人们开始了新一轮投机、资本外逃和商品短缺。阿里夫政府即于7月宣布,对所有银行、保险业、进出口公司和大多数工业进行国有化,私营企业仅限于小型工业、零售业和运输业。2051958年后伊拉克也开始了土改。政府规定土地最高限额为1000杜诺姆水浇地或2000杜诺姆旱地。同时政府还要求农民成立合作社。截止1971年,有地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90%,到1974年,全国已有合作社1386个,集体农场72个。然而,由于政府缺乏行政技术人员、官僚的低效率、缺少公路、水坝和储藏设施,以及地主对合作社和水源的控制,土改的成效不明显。海湾六国未进行土改,但向农牧民提供了一些国有荒地。1968—1979年,沙特共分配土地42.5万公顷;到1969—1970年度,全国成立了39个合作社,参加人员1.7万多。206第三,积极收回石油资源主权,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宣告成立,成员包括伊拉克、沙特、科威特、伊朗和委内瑞拉。1968年,阿拉伯产油国成立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建立大大推动了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斗争。首先,产油国于1964年迫使石油公司同意将占标价12.5%的矿区使用费经费化。其次,欧佩克于70年代初通过与西方石油公司签订协定,把石油税从标价的50%提至55%,把标价先后提高8.49%和11.9%。再次,部分收回资源主权。1972年,石油公司与海湾五国签订协议,确定五国在1973年参股25%,到1983年达到51%。同年,伊拉克率先把伊拉克石油公司的北部油田国有化。1973年,伊朗把国际石油财团的资产收归国有。第四,积极制订经济发展计划,加大投资规模,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这一时期,各国普遍制订了发展计划,但投资重点各有不同。伊拉克于1959—1980年实施了五个发展计划,其中农业占总投资的12.7%—25.2%,而工业的比例迅速从12.4%增长到30.3%。2071966—1973年,阿曼、科威特、沙特和卡塔尔等国也先后开始实施发展计划。不过,半岛国家重视的仍是基础设施,后者在沙特和阿布扎比的“一五”计划中分别占到50.3%和1/4。投资规模明显扩大是本阶段发展计划的另一个特征。伊拉克1951—1952至1960—1961年度的发展计划总投资为9.6亿伊拉克第纳尔,而1959—1960至1969—1970年度增长到15.217亿第纳尔。208在收回资源主权的同时,各国也努力建立本国的石油工业。沙特于1962年成立了石油矿业总局,负责石油和非石油矿产的生产、储运、销售、加工和发电等。在这一时期,各国的石油生产有了大幅度增长。从表6-1可以看出,沙特、科威特和伊朗产量最高,并且增长迅速;阿联酋、卡塔尔也很快,而伊拉克和阿曼则较慢,其原因与所在国的西方石油公司或政府的政策等有关。巴林在前期的稳定增长之后,从70年代起减产,因为储量有限。表6-11960—1977年中东产油国石油产量的增长(百万吨)国别196019651970197319751977伊朗52.793.0164.2289.1268.7283.15伊拉克49.564.977.396.9111.3110.75沙特61.599.9175.0375.1350.0451.15科威特80.3107.0134.9149.1106.089.15中立区6.717.824.725.018.25阿曼16.314.516.517.05阿联酋13.934.274.979.294.22卡塔尔8.611.417.928.120.022.0巴林2.22.83.83.43.12.8中东总计*261.8412.2655.81064.3966.91101.2世界总计1063.01483.92198.72728.62628.82894.1*包括叙利亚和土耳其。资料来源:《第三世界石油斗争》,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528—529页。除了原油生产外,各国也大力发展石油下游产业和非石油工业。伊拉克在1958年以后,制造业发展大大加速;1960—1979年,工业产值从5440万伊拉克第纳尔增长到5.04亿第纳尔,209年平均增长12.4%。半岛国家发展的重点是电力等基础工业、炼油和进口替代性质的食品、水泥和化学工业。在沙特,1962和1964年分别颁布了民族工业保护条例和外国资本投资条例。科威特于1964年成立了石化工业公司,而石油资源不足的巴林炼油业除本国原油外,还能加工沙特的部分原油。在农业方面,伊拉克在1958年以后,尽管进行了土改,农业的技术装备也不断改进,但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并无增长。农业的不振促成大批农村人口流人城市。沙特通过1965年创办的农业发展银行提供农用资金,并大力兴修水利,兴办示范农场、社区发展中心和合作社,向农民传授现代技术。各国的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发展。沙特到1970—1971年度,沥青公路的总长度增长至8759公里。210国内的汽车总数到1969—1970年度猛增至174869辆。211到1968年,沙特已拥有3个国际机场、19个国内机场。产油国的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在沙特,1960—1961至1970—1971年度,小学生人数从104203人猛增到369803人,初中生人数从7875人增加到62253人。212经济的发展使外籍劳工在产油国的人数逐渐增长,而阿曼的海外侨民开始回归。70年代初,外籍人口已占巴林总人口的17.5%(1971年),卡塔尔总人口的60%(1970年)。第三阶段,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大发展时期(1973—1982年)。本阶段以石油价格的上涨为标志,发展的主要特点为:第一,以十月战争为契机,全面收回石油资源主权。1973年10月6日,十月战争爆发。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实行减产、禁运、提价和国有化四项措施。之后,阿拉伯产油国分别减产10%或者更多,并对美国及荷兰实行禁运。此前的10月16日,海湾国家单方面宣布提高标价70%。12月底,欧佩克决定自1974年1月1日起再次提高标价120%,阿拉伯轻油每桶达11.651美元。西方国家垄断油价的历史从此结束了。十月战争后石油斗争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收回资源主权的运动取得全面胜利。1975—1977年,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和迪拜的石油业全部实现国有化,沙特签订了接管阿美公司全部股份的协议,阿布扎比则签订了增股至60%的协议。第二,维护油价的斗争。欧佩克于1974年决定把矿区使用费率和石油税率分别提至16.7%和65.66%。到1979年4月,每桶标准原油的价格达到14.546美元。1978年伊朗革命和随后两伊战争爆发使世界石油供应出现严重短缺。欧佩克随即连续大幅度提价。到1981年1月,每桶石油的价格高达36—40美元,西方称之为“第二次能源危机”。表6-31965—1982年中东产油国石油收入的增长(亿美元)国别196019731974197719801982伊朗2.8556.00220.00230.00116.00190.00伊拉克3.7518.4357.0088.00265.0095.00沙特6.5543.40225.74369.001042.00760.00科威特7.6119.8086.4568.00183.00100.00阿联酋0.339.0055.3680.00192.00160.00卡塔尔0.694.6418.0221.0052.0042.00资料来源:SaadEddinIbrahim,TheNewArabSocialOrder:AStudyoftheSocialImpactofOilWealth,WestviewPress,1982,p.31;AlanRichardsandWaterbury,APoliticalEconomyoftheMiddleEast:State,Class,andEconomicDevelopment,WestviewPress,1990,p.66;TheMiddleEastandNorthAfrica,1964-65(p.43),1983-1984(p.101).第二,以巨额石油收入为基础,展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方式看,产油国可分为三类。(1)伊朗和伊拉克。其发展计划开支迅速增加。伊拉克1970—1974年发展计划的开支为19.32亿第纳尔,而1975—1980年发展计划达到了162.696亿第纳尔。213两伊投资的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工业、基础设施、农业、文教卫生等各个领域,而工业中涉及门类较多,农业则问题较多。此外,两伊在1980年以后进入战争状态,经济严重停滞。(2)沙特。其发展计划开支的增加同样惊人,“一五”(1970—1975)、“二五”(1975—1980)、“三五”(1980—1985)计划的实际投资额分别为239.5亿、5578.2亿和12090亿里亚尔。214其分布领域也较广,但工业领域主要涉及炼油和石化,另外农业发展较好。(3)五个海湾酋长国。五国规模和市场最小,多缺乏耕地;阿曼发展较迟,而巴林石油资源也很有限。最初,其基于出口的工业化战略遇到了重重困难。从70年代后期开始,它们根据自己的国情制订了新的各具特点的发展战略。下面分析一下各国不同部门的发展情况。在石油生产方面,沙特、伊拉克、阿联酋、阿曼继续增长,科威特、卡塔尔、巴林、伊朗则开始下降,因为油价的上升足以弥补产量的下降。沙特于1977年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到1985年,其炼油能力达80万桶/日。卡塔尔则主要发展天然气工业。六国的石化工业主要生产化肥、甲醇、乙烷、乙烯、硫磺和塑料等产品。上述工业的建立改变了海湾国家单纯出口原油的局面。在非石油制造业方面,各国普遍鼓励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建立工业区,将冶金、电力、海水淡化、水泥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半岛六国建立了冶金、机械、水泥等重工业和食品、纺织、火柴、造纸、肥皂、家具等轻工业。沙特发展起钢铁和炼铝工业,并利用进口部件组装汽车、拖拉机和空调器等,它的水泥生产已能基本自给。在基础设施方面,到70年代后期,许多国家已拥有堪与西方媲美的优良的基础设施。阿曼1980年的公路长度达到21147公里。215各国还新建了一批现代化机场和港口,以及大型海水淡化、发电综合设施,其中科威特拥有世界最大的海水淡化厂。在农业方面,各国政府继续发展水利设施,扩大耕地面积。截止1979年,沙特共建成33座水坝。1971—1976年,沙特的耕地增加30%。到70年代末,沙特已建成16个牛奶场、158个肉鸡场和118个产蛋场,其小麦出口到1987年高达170万吨。但由于各种原因,六国的许多农产品仍无法自给,只有乳肉、禽蛋和蔬菜的自给率较高,个别国家甚至有出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也是海湾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其中金融业尤其突出。海湾国家纷纷把盈余的石油资金(即石油美元)存入发达国家的银行,以后又改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进行直接投资。1977年,沙特的海外资产达680亿美元,伊朗为220亿美元,伊拉克70亿美元,科威特310亿美元,阿联酋160亿美元,卡塔尔50亿美元。216海湾国家由此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大国。70年代末,巴林取消外汇管制,吸引了大批外国银行,迅速发展成为波斯湾的金融中心。在科威特,海外投资收入成为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收入。此外,产油国也向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国家等提供大量外援和投资。过境贸易在海湾地区的服务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阿联酋的迪拜。它发展成为海湾规模最大的过境贸易海港,1983年过境贸易总额超过10亿美元。217外籍劳工的人数增长迅猛。1975年,在六国的外籍劳工总数达到171.97万人,他们在沙特就业人数中已占43.0%,巴林为39.6%,科威特69.4%,卡塔尔81.1%,阿联酋84.8%,阿曼34.0%,总平均为48.7%。218这些移民主要来自阿拉伯国家,17.6%来自亚洲国家,2.1%来自西方国家。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海湾国家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量投资,教育的发展迅猛。战后海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惊人。1960—1975年,伊朗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5%,沙特为10.2%。2191979年海湾国家的人均GNP为:伊拉克1602美元(1977年),伊朗2344美元,阿曼2520美元,沙特4980美元,巴林3790美元,卡塔尔11670美元,科威特12700美元,阿联酋14420美元。220第四阶段,经济调整时期(1982—1999年)。80年代初石油大幅度跌价,使中东产油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1981年相比,1985年沙特石油收入减少65%。90年代中期以后,油价继续低迷。许多国家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经济发展项目受到影响,80—90年代经济增长已低于中东非产油国。各产油国政府采取了下述调整措施:第一,根据石油收入的增减调整预算规模。如沙特“四五”计划(1986--1990)总投资为2770亿美元,比“三五”计划减少230亿美元。221在预算中,行政、国防、补贴、福利开支和基建投资都大幅度降低了。但在石油价格回升后,许多产油国又纷纷增加预算开支,维持经济增长率,沙特“五五”计划(1990--1995)投资就高达1万亿美元。第二,大力发展制造业、农业、贸易和金融业等部门,加强经济多样化。到90年代末,沙特非石油制造业在GNP中占到9.4%,阿联酋为11.2%。同时,各国对石油下游工业也大力投资。截至1996年底,海湾六国原油年加工能力上升为2.34亿吨。不过,六国对采油和天然气开采、液化也进行了大量投资。在农业方面,沙特从粮食进口转为出口,1987年出口小麦170万吨。阿联酋则主要发展贸易和过境贸易,1996年其非石油出口和再出口已超过石油出口25.9%。同时,迪拜发展成为海湾的转口中心,与世界120多个国家有贸易关系。科威特和巴林则成为海湾地区的金融中心,海湾战争前科威特的人均海外投资和存款居世界第二。此外,旅游业也受到各国的重视,海湾地区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第三,鼓励私人投资,积极引进外资。1997年,国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的国有股份下降为49%。到1996年,沙特的GDP中,私人企业的份额已达35%。伊拉克也把一批轻工企业、旅游设施和大型工矿企业出售给私人,80年代后期私企产值已占GNP的1/3以上。在利用外资方面,伊朗近年规定,外资在合资项目中所占份额可超过本国资本,在某些行业中甚至可拥有99%的股份。第四,推动经济开放和国际化经营。阿联酋除阿布扎比外,其他酋长国绝大多数货物均可自由进口,1993年以前关税仅为1%—3%。在工业发展上,各国积极致力于建立自由区和工业区。如阿联酋共拥有11个工业区;阿曼建立了5个工业区。同时,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化方面,沙特重新向国外开放了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并在海外投资于石油的提炼、储存和营销。第五,改革福利体系。各国逐步减少政府对水电、住房、医疗、汽油的财政补贴,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元社会保障体系。第六,改革金融体系。各国银行加强联合和扩张,向投资银行和消费信贷银行转变。一些大银行多与国外大银行有合资项目,通过联合、设立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进入地区市场。许多银行在共同基金的管理上取得进展,并制定了扩大小额贷款的战略。各国也通过发展证券市场来吸引私人资金,促进私有化,并允许外资进入股票市场。第七,积极培养本国职工,减少对外劳依赖。沙特提出在“四五”计划期间裁减60万外籍劳工,同时使本国公民在劳动力中的比例由40%上升到50%。但到1990年,沙特外籍劳动力仍占66.7%。阿联酋在世纪末制定的计划中,要求到2015年本国人就业比率达到12.7%(世纪末为10%)。第五阶段,经济进一步调整时期(1999年至今)。从1999年开始,国际石油重新进入上涨轨道,每桶油的价格从当年的最低10美元不到曲折上升,2007年起一路飙升到2008年7月14日的147.27美元历史高点,222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结束了这个繁荣时期。从2008年开始,油价再次下跌,此后一直处于波动中。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海湾国家的金融改革进程,危机的直接影响主要反映在如下方面:(1)主权基金大幅缩水;(2)股市受挫,市值缩水;(3)银行业出现亏损和收入下降,银行的外汇资产蒸发。223从总体上看,产油国的经济政策与前一阶段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同时也有新的特点。第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多样化。沙特在红海外兴建“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它包括了工业、金融、教育、旅游和住宅区等。2011年1月,沙特工业城管理局拟议中的工业城扩建计划筹划新建30座工业城。阿联酋大力发展水泥、炼铝、塑料制品、建材、服装、食品加工等工业,巴林在铝业领域继续投资,阿曼积极发展天然气上下游产业,包括液化天然气、尿素、液胺及肥料工业,以及炼铝、海水淡化及发电产业等。海湾国家还积极投资旅游业和饭店业。2009年,阿联酋非石油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71%,创造了历史纪录。2008年,巴林的非石油产品占到该国出口总额的73%。224第二,大力推动私有化。2000年,沙特政府开始对长期拖延的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它曾经名列中东最大的航空公司)进行私有化。到2003年,沙航的收入增加了一倍。2001年6月,沙特政府在电信市场引入外资和竞争,从而打破了沙特电信公司持续多年的垄断。同时,政府建立了沙特通信委员会,其职责是授予经营许可证、监管电信和互联网服务以及其他媒体、鼓励投资信息技术服务。2003年7月,该委员会通过了解除对通信市场管制的条例。225沙特还致力于推动海水淡化、港口和银行等行业的民营化。第三,改善商业环境,推进商业自由化。具体措施包括:(1)减免税收。2001年5月,沙特将关税税率从现行的12%降至5%。226从2010年1月1日起,阿联酋把企业收入的所得税从35%降到10%。(2)提供各种政策优惠。阿联酋在融资、采购、水电价格和进出口方面提供了便利。(3)扩大产业准入。阿曼允许私企经营与大众有关的事业,如发电、电信等。科威特通过法案,除石油、天然气、医疗及教育部门以外的其他国营部门均对民营开放。(4)增加扶持私营经济的投入。2010年上半年,阿曼有关投入猛增51.1%。(5)简化创业手续。沙特下调了开办公司的注册资金,压缩了有关手续和所需时间。沙特投资署设立了单一窗口,并规定受理投资人申请30日内通知审核结果。由于上述措施,2008—2011年,沙特商业环境的全球排名从第38位一跃提升到第13位,阿联酋也从第77位提升到33位。227第四,加强吸引外资。第一大措施涉及外资的监管环境与国际接轨。2000年4月,沙特通过了新的外资投资法,同时成立了外国投资总局(CIA)。该法案的以下内容打破了过去的一系列禁忌:(1)外商可建立独资企业;(2)外商可在除两大圣地以外的地区购买房地产,用于经营或雇员宿舍;(3)外商可担任本人及外籍雇员的担保人;(4)获得许可证的投资项目享有与沙特本国企业同等的优待。此外,沙特规定外国公司及个人可自由汇入、汇出投资所需资金及合法所得。228第二大措施是对外资开放大部分行业。沙特的石油、公共事业、金融、保险、教育、电讯、商业和基础设施等行业已逐步开放。第五,加强开发石油、非石油矿藏。开发石油的主要是伊拉克,因为伊拉克战争后国际制裁逐步结束,石油业得以引进外资。2003年,伊拉克的石油日产量仅为150万桶不到,2015年恢复到410万桶。海合会国家则大力开发天然气和非石油矿藏。1999年12月,位于沙特胡富夫的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厂投产。2000年,沙特宣布全方位开放天然气能源领域。2001年4月,沙特国有矿产公司宣布在该国北部发现了一个储量4亿吨、居世界首位的优质磷酸盐矿。第六,加强主权财富基金的使用。海湾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早在1953年就出现了,但真正大发展还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它们目前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海合会国家和伊拉克共有15家主权财富基金,其中共有10家是2000年以后成立的,并且15家基金中14家是与油气有关的,而规模最大的SAMA(沙特货币管理局)外汇控股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主权财富基金。2013年12月,上述15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总资产为20505亿美元,占世界主权财富基金资产总额的33.9%。229第七,发展高科技和环保技术。主要是核能、航空航天技术和新能源等。阿联酋已斥资33亿美元在迪拜建设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太阳能公园,该项目计划于2030年竣工。在阿布扎比,一个完全实现可再生能源供电的马斯达尔生态城已规划建设。230根据阿联酋公布的“2050能源计划”,到2050年,阿联酋将努力使清洁能源在该国整体能源结构的比例增加到50%;目前,该国有4台核电机组正在建造,建成后有望为阿联酋提供25%的电力。231沙特也计划在2032年前投入建设总发电量达54千兆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其中41千兆瓦来自太阳能。第八,促进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2001年12月31日,海湾六国签署了《海合会国家经济协议》,由此,六国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建立关税同盟。2003年1月1日启动《海湾国家关税同盟协定》。2011年5月9日举行的海湾国家财长会议宣布,海合会各国争取在2015年1月1日真正实现关税同盟。(2)建立共同市场。《海合会国家经济协议》规定,海合会各成员国将视其他成员国公民为本国公民,后者在所有经济活动中享受与本国公民同等的待遇。这一举措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启动。(3)建立货币联盟。2009年6月7日,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四国签署了海湾货币联盟协议。(4)海关一体化。2011年5月10日,海湾六国的经济与财政大臣达成协议,将争取在2015年1月1日实现六国海关一体化。第九,加入WTO。这迫使海湾国家开放国内市场,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目前加入该组织的海湾国家有:巴林(1995年),科威特(1995年),阿联酋(1996年),阿曼(2000年),沙特(2005年)。不能否认,70年代以来中东产油国在经济上确实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它们已摆脱了传统的农牧业经济格局,拥有了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一定规模的工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有大幅度提高,80年代以来在经济调整方面也取得明显成绩。但是,由于原有社会经济条件的落后和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特别是地租性石油收入生产的负面影响,这些国家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并表现出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种种特征。
缺乏感是人对自己处于缺乏状态的感受。原罪(基督宗教)、痛苦(佛教)、性恶(荀子)、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宋明理学家)等说法,虽然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可以说都是对人生命缺乏问题的讨论,是人们缺乏感的理性升华363。人的缺乏感,与缺乏的存在状态一起,与生俱来,与生相伴,谁也不能摆脱。人一旦被“天”自然生成出来,即成为具备无限可能性的有限存在物;因为人的有限性,人与“天”(或道、世界)不可避免发生隔阂,而有离失。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根深蒂固的缺乏感。缺乏,意味着需要。意识到的需要,成为欲望,需要是欲望的基础。有欲望,人才有追求的心理原因。一般而言,追求的对象,总是欲望的内容。终极而言,人们追求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缺乏的内容。人们缺乏什么,才可能去追求什么。这个道理,先秦大儒荀子已经发现了。荀子在论证他的“人性恶”观点时,其中一个论据就是因为人性恶,人性中缺乏善,所以,人们在现实世界才去努力追求善。荀子说:“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364其中,“无之中”、“有之中”的“中”,指人性固有的内涵、人事实上已经具备者。“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这是荀子发现的现实的人追求什么对象的经验规律:人们生活中追求什么对象,受到他(感受到)的缺乏(“无之中”)的制约。因为人们如果没有(感受到)缺乏(“有之中”),则必然不会去追求。荀子“人性恶”的观点,以人的自然生命、生理欲望等作为人的本性,将人的本性看成是物质材料,将它和金钱、富贵等物质欲望相比拟,而将人们对真、善、美等的追求看成人为(“伪”),与人性无关,反而反人性或克服人性,荀子“人性恶”论不能成立。将人性看成是物质材料,只是人改造的工具,而不是目的,这就为君主专制、礼教吃人准备了理论根据。按照荀子这个思路,他将人对美好东西的追求看成是人的异化,将人类文明的发展看成是人性的遗失,那么,逻辑上似乎可以推导出这样的谬论:反对真、善、美、用等真理,追求假、恶、丑、害等消极物,反对、阻碍人类文明进步,才是符合人性的行为。荀子这类的人性论,潜藏着反人类、反真理、反文明的因素,所以,它后来受到宋明理学家的严厉批评。不过,荀子发现了人感到缺乏什么,就会追求什么这一心理活动中的必然性因素,确是经验事实,值得重视。荀子发现:“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无”,没有,对人而言,即是缺乏。“中”,内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具体内容指内心意识到的“无”,实际上就是需要。意思是说,人如果内有缺乏,则心有需要。人缺乏什么,则他需要什么,那么,他在言行活动中就会追求什么。反之,他不缺乏,则他没有需要。他不缺乏什么,则他不会需要什么,那么,他也不会追求什么。荀子用朴素的心理学眼光,研究人所追求的对象,和人事实上的缺乏、人的心理需要的关系问题,发现了这些规律性因素,非常正确,也非常深刻,很有科学价值。如果将荀子发现的心理活动中的这个道理,运用在信仰产生问题的讨论中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看法,那就是:缺乏,是人一切活动的事实上的前提条件,也是信仰产生的事实上的前提条件。而缺乏感,则是信仰产生的直接的心理原因。因为人有缺乏,有缺乏感,所以,人要努力追求消除缺乏,克服缺乏感。当然,人们始终处于缺乏状态,但他们未必都能够感受到自己具体缺乏的是什么;即使感受到了缺乏的对象,也未必就能够寻找到消除缺乏的合适办法;即使人们寻找到了合适的办法,也未必当即采取行动。人缺乏什么,人的缺乏感是什么,人意识到自己缺乏什么,人事实上追求什么,相互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是人与人在具体的感受、认识、追求上的区别,而不是本原上的区别。人们往往既缺乏熊掌,又缺乏鱼,二者不可兼得。于是,意识到熊掌更重要的人,当然会舍鱼而取熊掌,意识到鱼更重要的人,则会舍熊掌而取鱼,这是很自然的。人对自己缺乏什么,在感受、认识、追求等方面的区别,并不能掩盖人与世界分离导致根本上处于缺乏状态这一共性;正如人处于缺乏的生存状态,并不能掩盖人与天本体的合一,也不能掩盖现实的每一个人都先天具有的非常圆满、什么也不缺乏的本性。所以,缺乏是信仰产生的事实上的前提条件,缺乏感则是信仰产生的心理原因;而人的本性则是衡量人是否真正缺乏的恒定标准,对自己本性自觉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认识、把握了自己缺乏的标尺。人的缺乏感,在认识上表现为人对世界整体、根本的无知(黑暗),在情感上表现为孤独(因感受到自己心理上甚至生命深处的缺乏而孤独)、痛苦(因现实种种努力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缺乏而痛苦)、焦虑(因对自己未来能否消除缺乏没有把握而焦虑)、烦躁(因对自己拼命物化却只能消除部分的、表象的缺乏而烦躁、无聊)、恐惧(因自己根本上缺乏最可靠、最永恒的依靠、安全而恐惧)等,在意志上表现为需要、欲望和冲动。需要是缺乏的同义词,欲望则总是指向自己感受到的缺乏的对象,如事物、力量、真理、心灵或精神、整体的道或“天”等。人从自己无根基、无依靠、无归宿的动荡、黑暗、混沌生活中产生的缺乏感,使自己指向最高的“天”,指向最广阔无垠的世界,指向最深层的生命本身。根据前述消除缺乏必须以天人合一为背景,站在天人合一高度,寻找消除缺乏的办法,也可以说,只有与世界合一,与“天”合一,与生命本身合一,完全自觉自己的人性,并在现实世界完全实现自己的人性,现实的人才能彻底消除自己的缺乏感。按照孔、孟儒学的理解,缺乏感,不是来源于人本性的心理感受,反而是人本性隐而未显的表现。人的缺乏感,主要产生于人的形体与整个世界的分离,而不是产生于人的本性与“天”的分离或对立。所以,孔子、孟子、程(程颢、程颐)朱(朱熹)、陆(陆九渊)王(王阳明)等,都努力用“天人合一”的眼光,以“天生德于予”、人人“固有”善的本性、“性即理”、“心即理”等命题,揭示人的本性与“天”的内在一致性。荀子不理解这一点,用经验的“天人相分”思路,讲人性的“性伪之分”,只注意到人之所以为人的形体材料、生理需要、心理活动等经验事实,忽略了人的本性、人的精神中所蕴含的超越性内涵,直接将人的缺乏感看成人本性的内在物,看成是人本性的表现。于是,他从人自身那里,寻找不到消除缺乏感的正确道路。结果,荀子只好依靠外在于人的礼法规范,甚至王权干预;而继承荀学的末流学者,更是依靠祈祷鬼神来寻找消除缺乏的道路。这就将孔、孟开创的消除缺乏的正确道路引向了歧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对一些社会上流行的概念进行新的理解。比如,爱,指以自己的言行活动帮助他人消除缺乏感。又比如,恩惠,指以自己的言行活动帮助他人消除功利上的缺乏感,等等。
全球各地的资源分布不一样,既包括客户的资源、供应商资源、原材料资源,也包括技术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等,要根据各地资源供给情况来建设自身的能力。当然,相应的能力是承载于一定的组织基础之上的。最终达到的目的是:组织跟着资源走,构建跨区域的全球能力中心,而这些能力,又是和自身核心竞争优势所密切相关的能力。企业要以全球化视野,构建跨地域能力中心,要通过要素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政策资源等的重新配置,实现未来跨区域发展,乃至全球化发展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在发展视角上,不要狭隘的把自己定位为地方性、区域性企业,而是要“走出价值洼地,站在山顶看风景”,构建全球化的跨地域能力中心。比如跨国公司要建立全球化的研发能力中心,可以采用如下组织结构类型:(1中心边缘型。研发中心在总部,海外研发机构主要的职能在于技术搜索、技术转移条件研究、适应性研究。(2多中心分散化组织。公司总部有中央研究院,海外有多个区域性能力中心,区域能力中心由若干个研发机构组成。(3全球网络型研究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是中央研究院与所有海外研发机构组成一个有机协调的全球性研发网络。从公司总部创新战略出发,利用全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知识整合与创新。跨地域发展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走之路,原因在于,企业的发展及参与市场竞争,从本质上就是企业经营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及配置效率之间的比拼,尤其是对于企业至关重要的人才、资金、市场、技术要素。企业要增强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不仅仅是站在家门口等资源,而是要积极跟着资源走,哪里的资源配置成本最低、配置效率最高,就应该到哪里去配置、整合经营要素。要善于采取跨境“抱团”的方式,在市场高地、政策高地、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建立重要资源整合平台,根据资源集聚条件,分别在全球各区域逐步建立相应的区域中心,如:区域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市场总部、制造工厂等,构筑跨区域的企业能力中心,逐步践行“技术领先、资本经营、全球配置”三大战略。同时,通过跨地域发展,激活组织文化。企业的竞争,最本质的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构建跨地域能力中心,是广纳高素质人才的最佳途径。通过跨地域能力中心的建设,不但在经营上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运营效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以跨地域能力中心大量吸引来自于“五大洲四大洋”的高端人才集聚,实现新老人才在组织中的有效流通,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团队。企业的国际化会对公司的人才管理政策带来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企业原有人才主动适应变化、开放的接受挑战,以欣赏的眼光、包容的心态,改变心智模式,接受一切改变的人和事,继而激活组织文化活力。伴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企业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全球化市场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仅靠单一层级结构已不能满足成功企业所需,公司必须采取同样复杂的组织结构,利用组织的复杂性来对抗环境的复杂性。矩阵组织的出现为处理复杂情况提供了一个蓝图。从全球最佳实践来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越高,组织越会选择复杂的矩阵组织,这已经成为“战略全球化、运作本土化”所引起的组织变革浪潮。今天,有些企业已经将矩阵组织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一些企业选择的不是通常的二维矩阵,而是更复杂的三维、四维甚至五维的矩阵。因此,能否成功掌控矩阵组织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必须具备的关键管理能力。但矩阵组织本身是一种复杂性的组织形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学会发挥该结构的优势和控制其弱势。与公司组织转型相配套,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也势在必行。复杂性的增加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更加专业化、更加“沉入”业务以及提供更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转型的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三支柱模型,这是所有成功组织的最佳实践。